医药行业必读的著作
医药行业必读的著作是中医四大经典,它们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战国时扁鹊所作的《难经》;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中医的大经典著作,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部经典巨著,更是中医药行业普遍遵行的从业指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先秦有关天文、历算、生物、地理、心理诸学科,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该书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其中讲到了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至100岁。
书中强调了“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我国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
该书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我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秦越人即扁鹊撰写,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
《难经》是我国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难”含有“问难”之义,或称“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此书的作者把自己认为的《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并且对部分问题作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81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腧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至22难论脉、23至29难论经络、30至47难论脏腑、48至61难论病、62至68难论俞穴、69至81难论针法。
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即“七冲门”,还有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的“八会”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此外,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即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及其疾病,对后世伤寒派和温病派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书中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遵循。
《难经》全书内容简明扼要,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相提并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原书早佚,现在所能看到的本书是后世辑录的结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神农本草经》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作出概述。
《神农本草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将药物与朝中的君臣地位相对应,进行类比,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
《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
此外,书中还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这样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神农本草经》中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伤寒杂病论》是后世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撰的中医临床著作,在成书后20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书中还精选了300多方,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大都配伍精当,主治明确,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
总之,上述4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难经》以阐述中国医药基础理论为主,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
《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它们是中医行业必须要熟读烂记,用心学习掌握的中医基础知识。
[旁注]
阴阳 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连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五行 木、火、土、金、水5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5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伤寒派 古代医学流派。尊张仲景伤寒之说者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自从东汉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以来,后世医家对该书注释、发挥者颇多,使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得以不断发展。他们之中虽有各种不同见解的争论,但在继承发扬仲景学说上则是一致的。
温病派 明清时期以来,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原则方面,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提倡和赞同这一学说的医家,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温病派。
生克 也称“生尅”。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宇宙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金、木、水、火、土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阅读链接]
《难经》为一部托名之作,被托之人就是扁鹊。人们之所以将这部与《黄帝内经》相提并论的重要医典籍托名扁鹊,是因为扁鹊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有一次,虢国太子突然昏倒,扁鹊便亲去察看诊治,并诊断为“尸厥”症。于是,他以针石刺太子百会穴,又结合药物的使用,继续调补阴阳后,最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