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期的迎宾馆

“迎宾馆”的名称最早见于清末。清宣统年间,清廷外交部在北京东单石大人胡同原宝源局址起建“迎宾馆”,“以招待外宾者也”。迎宾馆建筑“极崇伟”。门面为明清王府制,四周有高高的围墙,馆舍则为西洋式的楼房。可谓中西结合。其东与清睿王府毗连,西邻东四南大街。在“迎宾馆” 的名称出现以前,这种国家宾馆在历史上有过各种称谓。

春秋时期的“诸侯馆”和战国时期的“传舍”,可说是迎宾馆在先秦时期的表现形式。西汉时,都城长安藁街上的“蛮夷邸”即是供使者和商人住宿的迎宾馆。外贡使和商客的迎宾馆叫“四夷馆”。隋、唐、宋时的迎宾馆称“四方馆”。隋的四方馆建于洛阳建国门外。唐的四方馆建于长安。南宋的四方馆建于临安(今杭州)。元代,元世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永乐五年,北京始建“会同馆”。后来,随着明朝与国内各族和外国交往的扩大,会同馆又分为南北二馆。清朝建立后,在明朝南会同馆的馆址上重建“会同四译馆”,在王府大街建兵部所属会同馆,在南横街、京畿道和帽儿胡同分别建礼部所属会同馆。宣统年间又在东单石大人胡同分别建外交部所属迎宾馆。我国早期的迎宾馆在宾客的接待规格上,是以来宾的地位和官阶的高低

及贡物数量区分的。为了料理好宾客的住宿生活,宾馆里有厨师和服务人员, 有华丽的卧榻以及其他用具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