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店史话

旅店,古称“逆旅”。逆,“迎”的意思,逆旅即迎接宾客住宿之所。

《史记·李斯列传》云:“尧之有天下也,堂高 3 尺,采橡不所,茅茨不剪。

旅店史话 - 图1虽逆旅之宿,不勤于此矣。”由此看来,旅馆的源头可直溯到 4000 年前的尧舜时代。古代旅店尚有其他名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有“ 传”二字。“旅店史话 - 图2传”即“驿传”,即商代专供官员及传递文书的驿卒住宿的

旅店,亦称“驿馆”。以后各朝代,根据宾客对象不同,旅店还有“会同馆”、

“会馆”、“客店”等之分。

会同馆是元、明、清时专门接待国内少数民族代表和外国使者的国家宾馆。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始设。掌管通译、伴送、点视贡物及在馆互市等事。13 世纪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中国游记中,对元代的会同馆有翔实描述。

会馆也称“公所”,是都市供同乡人聚会住宿之所。它最早于明代洪武年间出现于金陵(南京),嘉靖、隆庆时出现于北京。至清光绪时,北京已有会馆 367 所,涉及直隶、河南等 17 省。会馆里住过不少历史名人。如米市胡同“南海会馆”,康有为曾在此居住。宣武门外绍兴分馆,鲁迅先生曾住此校订和抄写了著名的汉魏金石碑帖。

客店供一般旅客歇宿,又有客舍、客栈、客馆之称。客店中最低劣者称“火房”,俗称“鸡毛房”、“鸡毛小店”,以其门口幌子上常挂根鸡毛为标志而名之。这种小店被褥单薄常铺以鸡毛、稻草御寒。这与今日之现代化宾馆、旅馆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