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相辉映的西安钟鼓楼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如大雁塔、钟楼、鼓楼、明城墙、大明宫、大唐芙蓉园、小雁塔等西安标志性建筑。

其中,相距仅半里的钟楼、鼓楼犹如一对孪生兄弟,遥相辉映,别具特色。

西安钟楼始建于1384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长安城中心地下不断涌出水来,淹没房屋,冲毁道路,大有把长安变成一片汪洋之势。

一天,观音菩萨路经长安,见此情景,便托梦给城中的百姓道:“有一条孽龙在地下兴风作浪,要把长安变成海,大家只要齐心协力挖开海眼,囚住孽龙,并在上面建一座钟楼将它镇住,方可永保长安城万世长安。”

于是,长安城中的百姓便挥舞锨,顺着冒水的地方一直挖下去,终于挖至足有10个井口大的海眼,但见一条巨龙正在浪中张牙舞爪,掀起波涛。众人经过奋力拼搏,最后将孽龙用钢环铁索紧紧捆绑在一根镇海铁柱上,再用厚厚的钢板封住海眼,并立即动工在上面修建了一座10多丈高的钟楼。

正当大家将一个巨大的玻璃做的宝葫芦安放在钟楼顶时,被捆绑的孽龙突然在地下晃动身躯,钟楼突然剧烈的摇动起来,玻璃顶一下子摔倒地下成碎片。钟楼的抖动也越来越厉害,大有倒塌的危险。

在这危急关头,观音菩萨驾云从南海来到长安上空,把手中的净瓶倒扣在钟楼上,变成了金光闪闪的宝顶,钟楼顿时纹丝不动,稳如泰山。那条孽龙从此被镇在钟楼底下,再不能作恶为害。为了镇住蛟龙,朱元璋还调来“天下第一名钟”景云钟前来助阵。

钟楼最初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祥观,1582年,在巡按御史龚贤主持下,将钟楼整体迁移。关于这次整体搬迁的原因,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明待万历年间,关中发生了大地震,死伤数万人。长安豪门大族十分恐慌,纷纷奏告地方官要降魔伏妖,平息地动。知府也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宁,请来迎祥观的道士高承之商议此事。

高承之是长安城久负盛名的老道士,他善舞剑会法术。他告诉知府说:“依我看,钟楼东迁半里,地动必然消除。”

知府问为什么,高承之说:“我有一卷书,上面记着长安的地理情况:关中原是一片大海,终南山的高峰也不过是些零星的小岛,当‘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时候,海水向东流去,这才成了平原。”

“但有一条大鳌鱼不愿离去,就用嘴凿了一条大川,把自己隐藏其中。后来地裂山突,这条大川就成了地下河。每到3月15日,鳌鱼就游到露出地面的大川口,呼吸空气,喷沙击浪,冲出几丈高的水柱。关中居民怕它带来灾难,每到这一天,就把铜盆翻扣上,放上奉品敬献鳌鱼。从隋以后,长安东移这条川口也被封闭,再也见不到鳌鱼作怪。”

知府问道:“可知大川口在什么地方?”

高承之站起身,拉开窗帏,指着东边说:“就在钟楼半里的哪个十字街口。”

说着从袖筒里抽出一卷图,递给知府。知府展开一看,是一座瑰丽的钟楼,楼下伏卧着一条鳌鱼,左上角有一首诗:

天刚破晓霞蔚生,跑却金币乐无穷;

春风漫舞长安道,修得是楼四街中。

看罢图卷,知府立即命令全城铁匠赶制一根百丈条铁链,准备降鳌建楼。不到一个月,铁链制成。等到3月15日,知府和高承之也来至十字路口。知府命令士兵用头刨开地面,见露出4块大石头,揭开石条,果见下面有一深井,听到流水“哗哗”响。

不一会儿,一股水柱夺井而出,冲向天空,随即见到一鳌鱼头伸出井外。

道士高承之走过去用宝剑按住鳌鱼头,叫士兵用铁链将其锁住,然后将铁链和鳌鱼一同沉入川底。知府又令人铸起大铁圈,紧紧箍住川口,将铁链的另一端压在下面。征用5000工匠,夜以继日迁移钟楼。

从此以后鳌鱼被镇压在川底,再也不能兴妖作怪了。

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所以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来说,西安钟楼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可以说,她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基座为砖石结构的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形门洞,与东南西北4条大街相通。

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筑形式。楼分两层,每层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

西安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每一层的门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蕴含了一个古代典故。

比如,第一层南门,自东向西依次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把桥授书”。

在西安城内,与钟楼相媲美的姊妹建筑当是西安鼓楼,两楼遥相辉映故有“姊妹楼”和“文武楼”之称,唐代诗人李咸用诗云“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即是对两楼的精恰写照。

鼓楼坐落于北院门街的南端,与钟楼相望,始建于1380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楼体为砖木结构,呈长方形,通高34米,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楼基用青砖砌成,高8米,基座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均6米的拱券门洞,南通西大街,北通北院门。

鼓楼建筑结构为上下两层,重檐三层。正面为7间,进深3间,四周回廊深度各为一间。按楹柱距离计算,正面则为9间,侧面为7间,即古代建筑中俗称的“七间九”。屋面覆盖以剪边灰瓦,楼基除两端尾外,不加其他装饰,却尽显出雄浑和庄严。

鼓楼的构造技术,在应用了唐代风格、宋代建筑法则的基础上又有不少创新。全楼结构无一铁钉,楼檐和平座都使用了斗拱构造原理,外观楼体雄健宏大、古雅优美,极富浓郁的民族特色。

屋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之冠冕。早在汉代,劳动人民就创造出多种如庑殿、歇山、悬山、攒尖等形式的屋顶。在封建社会里,屋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即是统治阶级为提高他们的尊严和权威而独占的一种形式。

重檐庑殿为最尊,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山次之,如天安门。鼓楼的屋顶形式即“歇山顶”式,与天安门等同,但比其还高出一米。

古代的建筑彩绘同样也有等级之分,和玺彩绘为第一等;旋子彩绘次之;苏式彩绘则位居第三。鼓楼上分别使用了和玺彩绘和旋子彩绘,并绘有沥粉金龙。这些装饰的陪衬,使鼓楼金碧生辉、富丽堂皇。

西安鼓楼是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棱恩殿的一座大体量的古代建筑,而且在我国同类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性方面都属于同类建筑之冠。

[旁注]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代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是我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巡按御史 明清两代均设有都察院。明代都察院下属有13道监察御史,清代都察院下属有15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平时在京城都察院供职称为“内差”或“常差”,如奉命出巡盐务即为巡盐御史,奉命出巡漕运即为巡漕御史,奉命巡按地方即为巡按御史,均称“外差”或“特差”。

知府 古代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宋代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简称“知府”。明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清代沿明代制不改。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也称“黄堂”。

伯牙 又称“伯雅”。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斗栱 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斗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

[阅读链接]

景云钟铸于711年。用铜锡合金铸成,铸造时分为5段,共26块铸模,钟体可见铸模痕迹。钟形上锐下侈,口为六角弧形。钟身有可调节音律的“蒲牢”形钟乳32枚,钟声纯美优雅,清脆洪亮。

钟身周围铸有纹饰,自上而下分为3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6格,共18格。格内分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独角独腿牛等图案,四角各有4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此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故此铭文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