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无双的秦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初继位,就开始在临潼东的骊山北麓营建寝陵。陵园工程修造了39年。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继位后,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在渭水之滨。陵园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000平方米,建内、外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破坏,后来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

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就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夯土隔墙,隔墙上架着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

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身着战袍的武士俑,每排70个俑,共210个俑,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锋前部队。

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

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他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

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

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组成的。

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

二号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60个俑,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二号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驭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二号俑坑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做拉弓状。每乘车后除3名车士俑外,还配有8个至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一三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俑坑内的108个骑兵俑,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

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

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联系。

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4个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

从三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3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的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

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

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号秦坑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旁注]

渭水 又称“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定西渭源鸟鼠山,主要流经甘肃天水、陕西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潼关汇入黄河。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

驷马战车 是由4匹马牵引行走的作战车辆。西周之后,随着车战成为当时的主要作战方式,出现了性能较好的驷马战车。一般每乘战车有军士3人,驾驶战车的驭手,远战的弓手或弩手和近战的戈兵或戟兵。

车兵 是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大多数国家军队中的主力兵种。当时一个国家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少,往往被用作衡量其实力强弱的主要标准。因此一些军事强国常被称为“千乘之国”。其国内的强宗大卿也被称作“百乘之家”。当两国之间出现军事对抗时,车兵弱小的一方总是畏惧战车部队庞大的对手。

中军 春秋时期,行军作战分左、右、中或上、中、下三军,主将在中军指挥,后世遂以其称主将。前军为大部队探路;中军就是主力大部队;后军、粮草等辎重,并为大部队提供后卫。左军和右军保护大部队的两翼,并策应大部队的行动。

[阅读链接]

在秦始皇陵东侧的骊山脚下,有一个名叫西杨村的小山庄。村民为了抗旱开挖水利设施,在村南的沙石摊上挖井,偶然发现了陶俑的残片。当时不知是何物,有人认为是砖瓦窑出的残片,有人认为是神庙里的瓦神爷,有人则认为是瘟神,甚至说是不祥之物,很多人用铁钎把陶俑砸得粉碎。一时之间小村庄被搅得沸沸扬扬。

当时临潼县有位抓农田水利的干部恰巧经过此地,他仔细观察后说:“我看不像瓦神爷,可能是文物。”

于是他立刻向文化部门汇报。后经一记者多次到发现处观察,认为距秦始皇陵不远,必然是陪葬之物,并写了《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短文,引起专家的高度重视。

国家文物局与有关考古专家迅速赶赴陕西,并正式委派陕西省组织考古队发掘。秦兵马俑才得以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