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精美的大佛寺石窟

彬县,古称“漆县”,在陕西省西部、泾河中游。大佛寺石窟就位于彬县城西,南依青翠巍峨的清凉山,北傍蜿蜒东流的泾河水。

大佛寺始建于629年,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

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名“庆寿寺”。从明景泰年间,人们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俗称“大佛寺”,后一直沿用。

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被誉为陕西和古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大佛寺石窟凿岩为室,雕石成像,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共有大小石窟130多个,造像1980多尊,历代题刻170多幅。大佛寺石窟分5个部分,即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

大佛窟是全寺规模最大的洞窟,雄居石窟群的中心。窟前有护楼,名为“明镜台”,高70米,为五层三檐六角攒尖顶式结构,是1541年重新修建的。台上筑楼,雕梁画栋,飞檐挑角,雄伟壮丽,势入云端。

大佛窟内有佛像1001尊,佛龛70余处。它的平面近似凸字形,横宽34米,进深18米,高24米。洞窟上部的总体构造是穹窿型的。

窟内的主尊大佛就是自古被称为“关中第一奇观”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他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高20米,头高5.2米,手高4.5米,手指高两米,指甲盖半米,大佛右手着膝,左手施无畏法印,全身姿态自然丰满,螺髻罩顶,两耳垂肩,月眉凤眼,鼻直口阔。

特别是那双眼睛,在又细又长的柳眉下,微微睁着,似在深情无限地俯视着茫茫世界和芸芸众生。仰观金光灿灿的丰腴面态,慈祥中透出威严,威严中又见慈祥,虔诚凝观,一股撼人的力量,透彻心扉。

大佛两边分别站了两尊服侍菩萨,高17.6米。左侧的是观世音菩萨,她以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深得民间老百姓的信奉。右边的是大势至菩萨,她拥有无上的智慧,她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

两尊菩萨也是非凡的艺术雕刻。各持法相,面相丰圆,含蓄恬静。所着锦衣,流畅自如,其形其神,无不透射出天国里的至善至美。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侧,刻着“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铭文,其中的时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第二年,即628年。

窟内的巨型一佛二菩萨的表面都是经过后代重新塑做的,而大佛背后的头光与背光还仍然保留着开窟时的雕刻内容与造型。

在大佛象征神圣的身后光环表面,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其中还穿插了众多的飞天伎乐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现出一派佛国世界里和谐、欢快的气氛。这些背光间的小坐佛却有着低平的肉髻、方圆的面庞,丰满而敦厚的身躯,保留了很多北周以来的造像特征。

千佛洞是一所平面近似于正方形的大型中心柱窟,有造像696尊。由于窟内不太高,而中心柱又比较宽大,只有中心柱正面的几个大龛似乎有一些规划,而其正壁面的佛龛都是大小不一,杂乱无章地排列着,这是洞窟凿成后不断补刻的结果。

从造像龛间的一些铭文题记来看,大部分应该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作品。佛龛的造像起材有单尊佛像、双尊佛像、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单尊的菩萨像和佛装的地藏菩萨像等。

有的在佛、弟子、菩萨一组造像中还加入了天王和力士。这些佛像共有的时代风格就是都具有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躯丰满健康的体形特征。

这是集人体健与美于一身的造像艺术,是从北周的丰满型佛像发展而来的新型艺术,体现了大唐帝国中最为纯正的佛教造像艺术。

特别是有的立菩萨像,清晰显现出女性般的优美身体轮廓,再加上向一旁扭动的胯部,如舞蹈动作般的风姿,完美地刻画出了菩萨的妩媚与婀娜。

这是大唐盛世带来的积极向上精神在出世的佛教艺术中的体现,从中充分能领略到大唐时自由、活泼、开放的社会风尚。这些造像,多次被国外游客冠以“东方维纳斯”美称。

罗汉洞位于大佛洞西侧,这里共有4个面北排列着的小石窟,各窟的形状、深度和高度都不一致,西起第3窟内,在壁上雕刻有浮雕佛经故事60余幅,并留有唐宋以来游人的铭刻,其余3个窟内,各有立体雕佛像及菩萨像数尊,造型生动,雕工精致。

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身披通肩式大衣,双手施禅定印,高1.7米,石胎泥塑。主佛两边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

罗汉洞的开凿,大约是在唐高宗执政时期,当时并没有按期完工,但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开始补刻造像了。罗汉洞的造像除了年代较早的武则天时代的作品之外,还保存了一大批唐玄宗开元纪年以后的雕刻,其中以777年雕造的骑狮文殊菩萨与昆仑奴像为代表。

引人注目的是文殊菩萨塑像,文殊菩萨坐于雄狮背上的莲花座上,气势十分威武,狮子造型极富魅力,狮颈系铃,狮尾摆动,给人以长嘶奔腾的动感。除此之外,窟内还有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异佛或菩萨造像,高度在一两米之间。

丈八佛窟区位于大佛窟西100米处。主窟为丈八佛窟,窟内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萨站立像,主佛高8.2米,面部丰圆,右手施无畏印,左臂弯曲,身披通肩式袈裟。

两边的服侍菩萨身高6米,头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饰有项圈璎珞,身呈婀娜多姿,既显丰腴,又具窈窕之态。

彬县群众有个顺口溜:

邠州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

并流传“丈八佛见大佛”的故事:相传大佛的名声远扬,传至甘肃泾川县丈八佛的耳朵里,他很不服气,要与彬县大佛比试比试。

丈八佛一见大佛,果然名不虚传,自己矮了多半截,只好甘拜下风。大佛请他参观了各处洞窟,还让他品尝当地的名产。丈八佛决心做大佛的侍从。之后便在石窟西边坐禅,为了表示对大佛的尊敬,丈八佛一直站着。

在丈八佛窟的两侧,还有几处洞窟,内有造像多尊,为唐代不同时期的作品。造像的细微处已风化模糊不清,但神韵依旧清晰,肃穆庄重、俊美优雅。十分鲜明地表现出了初唐时期典型的北周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特色。

修行窟位于千佛洞的东边,共有大小洞窟98个,层层叠叠,十分密集,窟内均无造像,也无题刻文字。大多数洞窟呈方形,也有个别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的洞窟里是一窟两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两米见方,最大的长宽在10米左右。

进入这些僧房窟群,犹如到一个十分神秘别致的空中迷宫。上下左右,或以竖井相通,或以石廊相连,或以崖面上凿出的石台阶相连。从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残留木桩看,许多洞窟之间还以栈道形式相连。

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全国范围内是极少见的。它展现了一幅古代僧侣们曾经使用过的结构严密的崖中佛寺景观。

大佛寺石窟石雕造像反映了初唐和盛唐时期精湛的艺术和造型风格,这些是古代能工巧匠艺术的结晶,同时还保存了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刻177幅,碑碣6通。诗文优雅,书法中、草、隶、篆皆有。

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东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南朝北时逐渐达到高峰,隋唐时达到鼎盛。

大佛寺石窟反映的就是这一鼎盛时期的造像状况。石窟的石雕、泥塑、彩绘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征,大佛寺石窟理所应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点。

大佛寺石窟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建筑艺术史,以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陕西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旁注]

李世民(599年~649年),唐太宗。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唐代第二代皇帝,唐王朝创建者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为唐代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

宋仁宗(1010年~1063年),北宋时期第四位皇帝。宋真宗的第六子,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至很大的发展,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朝廷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

阿弥陀佛 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

观世音菩萨 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地藏菩萨或称“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大愿地藏王菩萨”。

唐高宗(628年~683年),即李治,唐代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为嫡三子。即位后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高宗去世后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

武则天(624年~705年),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武氏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死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阅读链接]

传说,大佛是某一天,山崩地裂在“轰隆隆”的巨响当中从石崖下突闪出来的。

有一天,有3个童子正在泾河川道悠闲地牧羊,忽然有一个声音不知从何处隐隐地传来,问:“山开了没有?”

再仔细听,声音愈加洪亮清晰。好奇的牧童四顾却无人影,而问声却一声紧于一声。于是,3个童子便顽皮而随意地和声应了一句:“山开了!”

随着这一声的回答,忽然山动地摇,对面那座崖面耸立,山顶树木茂密葱茏的清凉寺下,訇然崩列开一孔巨大的石洞,一时金光四射,天地为之一亮,同时香气弥散,妙音彻空。

受惊发呆的童子回神清醒后,发现已有一尊大佛盘腿坐于石洞正中了,大佛两旁还有两位形神俊美的菩萨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