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俗渐进的陕西木版年画

陕西年画主要集中在凤翔、汉中、神木、蒲城、长安等地。陕西木版年画在宋金时期已经出现,明代已流行民间,清代中期至盛。

凤翔木版年画起始年代较早,相传在唐、宋时就有单色印画,至明代逐步发展为套色印画。

据《凤翔县志》记载:

明正德二年,南小里邰氏家族中有八户人家从事木版年画工艺,至明末清初,该村有10多户人家开办作坊印制年画。

清代乾隆时期后的50年间,凤翔的印画业大为拓展,南、北小里村和陈村镇共有印画作坊40多家,年产各种年画、谷雨画200多万张,远销甘肃、宁夏、青海等地。

其中南小里村的“世兴画局”、“中兴画局”,北小里村的“复盛画局”、“兴盛画局”、“新盛画局”、“厚义画局”,陈村镇的“张记”、“李记”、“家记”等画局均具规模。年画品种日趋丰富。仅大小门神就有40多种,有的组画一套达30多幅。

由于地处西北受外部美术影响很少,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成为凤翔年画“笑傲年画群”的重要原因之一。较其他地区的年画,凤翔民间木版年画显得更为粗犷、夸张。局部粗细搭配、构图饱满,门画造型威猛,风俗画构图贴近生活情趣,色彩大红大绿,对比强烈,套金套银后富丽堂皇,手脸部分手工填染后更显逼真。

凤翔木版年画全以手工雕版,土法印制,局部手绘染填,规格有全开、三开、五开、六开、十二开不等,品种亦有门画、十美画、戏剧故事画、风俗画、六神画、窗花画六大类。

在制作工序和方法上,凤翔与国内各年画产地几乎大同小异,其制作非常考究,从画墨线稿、贴版、站版、菜油浸版、刻版、平底到设套色、刻套色版,到最后印刷墨线、套色、套金套银、手染上相粉、开红光、描眉画眼,不下十道工序,有的风俗画、戏剧故事画还要刷天景、地景。

凤翔木版年画大多与当地乡土民俗密切相关,它寄托着人们向往太平安宁的美好象征,乡土气息颇为浓郁。

汉中年画始于清代中期,产地有汉中、南郑、洋县、城固等10余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汉中“庆福成”、“永兴龙”、“福春成”、“和记”等9家画店。

画店平时经营纸业,中秋节后生产年画,从艺者逾百人,印数达百万张。每逢腊月,画贩云集,畅销陕、豫、鄂、蜀、陇、青等省。

汉中木版年画主要为门神画6种;其他门神有鹿鹤同春、状元进宝、方弼、方相、马武、姚琪、孙膑、庞涓、魏徵、双司马、姜子牙、燃灯道人、赵公明、方腊、刘海戏蟾、八路进财、天官赐福、万福来朝、赵云、张飞等。

汉中门神分大幅和小幅两种:大幅又称“车门画”,高95厘米,多贴在商号和有钱人家大门上;小幅高45厘米,多贴在普通人家门上。

汉中门神画色彩鲜明沉着,以大红、绿、玫瑰红、黄、紫、橙黄六色为主,采用石绿、槐黄等矿物色和植物色,颜色经久不变,刻版线路造型流畅、浑厚,整体气势丰满。

除门神画外,汉中年画内容多取古代名将和神话人物。民间艺人很善于采用程式化的手法夸张武士勇猛威武的性格,以期邪恶生畏,人丁安宁。

[旁注]

年画 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谷雨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陕西汉中地区张贴谷雨画“鸡吃蝎”,上题:谷雨日、谷再晨,奉请谷雨大将军,化三盏、酒四尊,送蝎千里化灰尘。

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等。始于唐代初年,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

赵公明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并没有封赵公明为财神,只封赵公明为玄坛真君,统帅4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后来,民间认为赵公明手下所掌管4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其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成为财神。

[阅读链接]

在西北地区民间,为适应年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家家户户都要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扫社”,也称为“祭灶日”,撤掉旧的门神,家宅六神和屋内墙上的旧年画,把这些年画烧掉,“送上天”,也叫祭灶王,把一年来的屋子内外打扫干净,粉刷一新。

至腊月三十这天,每家每户门上从大门上面开始贴上五色门旗,门扇上贴门神,门框上贴对联;院子灶房贴家宅六神,即天神贴院中,土地贴门口,灶王贴厨房,仓神贴粮仓旁,龙王帖水井上,牛马王贴马房;大户人家客厅贴中堂,屋内要贴风俗画,十全十美贴在窗扇上,炕墙上戏剧故事贴满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