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蓝田玉雕

我国素有“玉乡”之称,玉制品之多、技术之精巧,都胜过其他石类,而“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陕西蓝田玉,更以独有的艺术气质和文化价值在玉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于蓝田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蓝田在得名之前,不过是终南山古驿道上的一个小山庄。庄上有一个穷书生叫杨伯雍,他年轻好学,心地善良。

当他看到过往旅客长途跋涉经过此地,缺少歇脚喝水的地方,便搭了一个蓬草凉亭,供过往旅客喝水用茶。他光棍一人,一干就是3年。

有一天,一位老汉身背碎石,因劳累过度,栽倒在凉亭前。杨伯雍急忙把老人搀扶起来,喂水喂饭,救了老人。杨伯雍问寒问暖,欲留老人多歇一个时辰。老人说:“有事在身,不宜久留。”

说完,老人把他背的一斗碎石给了杨伯雍,说:“别看这些碎石头,你种在地里就会生出玉石,还能娶一个好媳妇。”不等杨伯雍答谢,老人便消失了。

杨伯雍依照老人的叮咛去做,果然地里生出一斗玉石,后来,他用玉石做了5双白璧做聘礼,娶了一位善良贤惠的徐姑娘。但是这地方山多地少,遇到天旱,粮食减产,农民忍饥挨饿,苦不堪言。

杨伯雍和妻子商量,便把自家的玉石分发给百姓下山换粮,以度灾年。穷山庄产玉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官匪勾结,把地里的玉石一劫而空,杨伯雍一家和村民的生活也成了问题。

原来,杨伯雍救过的那老人不是凡人,而是太白金星。当他得知地里的玉石被官匪掠走后,便托梦给杨伯雍说:“晴天日出入南山,轻烟飘处藏玉颜。”从此,蓝田的深山就能觅到玉石了。

蓝田玉俗称“菜玉”,质地坚硬,色彩斑斓,光泽温润,纹理细密。

而蓝田玉雕工艺更是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开始佩带打制的蓝田玉,境内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就有先民磨制的玉璧、玉戈等。

春秋战国时期,蓝田玉雕随着百家争鸣,文化的高速发展,玉器与玉的宗教礼制色彩有机结合起来。在制作技巧上也有长足的进步,镂孔技术愈益高超。

秦统一六国后,得蓝田水苍玉,制作为“传国玉玺”,秦始皇命李斯篆文,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文用花、鸟、鱼、蛟、鹤、鳝等动物图像阴刻其上,生动逼真,刀法娴熟。

此外,蓝田出土的战国7件玉圭,也是非常少见的精品。

秦汉时期,蓝田玉作为宫廷宠物,被大量使用,汉高祖用蓝田玉加工为鸠杖,赐于德高望重的耄耋老臣,并用蓝田玉加工成其墓道的大玉铺首。

蓝田县泄湖镇薛家河村长公主墓出土的铜镂玉衣,原李后乡新庄村出土的玉琀等,都为蓝田玉早期加工作了很好地印证。

还有咸阳出土的“汉白玉马”,渭南发现的玉牛,都显示了蓝田玉雕从史前的古朴稚拙发展到雄浑豪放,显示了蓝田玉雕工艺自由奔放,蓬勃发展的道路,采用高浮雕圆雕手法明显增多,普遍使用镂孔花纹和表面细刻线纹的浮雕手法和素面玉器表面抛光技术,工艺技术达至很高的水平。

隋唐时期,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繁荣,蓝田玉雕达至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蓝田玉不仅是地方向朝廷的贡品,而且采玉到加工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一条龙式的生产工艺。

唐代蓝田玉种繁多,涉及各个领域。最主要的有宫廷妃嫔、贵妇的装饰品玉步摇和达官显贵用蓝田玉制作的显示等级威严的玉带。还有用蓝田玉制作的乐器,《杨贵妃传记》“太真善击磬,上令用蓝田绿玉制成一磬,备极工巧”。

此时的蓝田玉制品,均以精巧见长,唐代工匠大量吸收当时绘画、雕塑艺术之精华,制造出一批与汉玉风格迥异但又独具特色的玉器制品。

唐代蓝田玉雕在制作中采用一种假凸实凹的表现手法,采用入刀较宽的斜阴线刻画,给人以浅浮雕的艺术效果,这种玉雕与汉代玉雕那种细若游丝的阴线刻大相径庭,为后代发达的浮雕、立雕技法奠定了基础,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蓝田作为畿内之地,唐代宫廷对蓝田玉的采掘达至登峰造极。这些在诗人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和韦应物的《采玉行》中都作了详细的记叙。因而蓝田玉山成为唐代采用的官矿,围绕着采玉,蓝田大量的玉雕工匠随着而产生。

诗人钱起的《白石枕》一诗,将蓝田玉皎然如霜、苍翠若碧水的形态跃然纸上。729年蓝田大地震,玉山采玉矿区“山摧百余步”,遭严重破坏。

明代后期及清代,蓝田玉源重现,引来石匠和玉工后裔,重新将视点集中在蓝田县境内玉川、红门寺等地,成为玉器的开采和加工之乡;多为一家一户作坊式的加工,品种单一规模不大。

但此时我国的玉雕工艺发展已达至最高峰,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达到空前程度。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工艺技术,在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对蓝田玉雕工艺走向成熟,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蓝田玉雕工艺是一项专门的技术,它是将璞玉经过制作者按照量材施艺的原则进行巧妙的构思设计,再进行雕琢,最后加工成为精美工艺品的过程,整个工艺流程可概括为审料、设计、雕刻、抛光、装潢5个主要环节。

蓝田玉雕选料考究,人物作品多用岫玉、芙蓉石、南玉、紫晶、白玉、碧玉、翡翠、珊瑚和玛瑙等,雕出的人物以情动人,神形兼备,风流潇洒,突出个性。

花卉作品多用珊瑚、松石、翡翠或俏色玛瑙等,制出的花瓶、花篮、梅花、菊花、荷花、牡丹、玫瑰、石榴等形象逼真,好似朵朵永不凋谢的鲜花。除此外,还有飞鸟走兽,各个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突出了玉雕“巧、俏、绝”的艺术特色。

[旁注]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宝鸡市眉县、东至西安蓝田县,主峰在西安周至县与宝鸡太白县交界处,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为道教发祥地之一。

璧古代的一种器物名,一般为玉制,也有用琉璃制的。璧的形状通常呈扁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钮。璧分大璧、谷璧、蒲璧,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

太白金星 道教的神。原名叫李长庚,主要职务是玉皇大帝的特使。最初的形象是穿着黄色裙子,戴着鸡冠,演奏琵琶的女性神;明代以后形象变化为老迈年长的白须老者,手中持一柄光净柔软的拂尘。时常出现在一些有影响的古典小说中,最著名的是《西游记》。

玉戈 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种兵器,以玉为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两代。由于玉石本身质地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且大量出土的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应是一种仪仗器。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称“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

玉带 通常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即革带。这种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称为“带銙”,俗称“玉带板”。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带,即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蹀躞带只有一根鞓,一付带扣,不用铊尾。

李贺(790年~816年),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钱起 唐代诗人。长于五言,词彩清丽,音律和谐。诗作的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音律谐婉,时有佳句。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

[阅读链接]

甘肃省天水市发现的战国大玉钺,有着蓝田玉特有的绿灰色和斑驳的明暗纹理。

该大钺体扁平做板铲状,宽弧刃,两角翘出。钺体两侧有美丽的内收弧线并各透雕两个长方形孔。因其主要功能为礼仪用器,不便装柄,故于装柄部位开一方形缺口来表示此即装柄之部位。

钺末端做凤鸟或云朵状,前接一张口卷尾虎。钺体两面花纹相同,各以浅浮雕镌出兽面纹。其形象横眉内勾,“臣”字形眼,u形鼻,鼻翼两旁吊下垂外撇之长髯。

兽面纹上方,各有弓形突纹左右对称,并向下延伸囊括兽面而闭合之,于是形成与突弧刃平行的一道弧线纹。接近透孔的钺面各饰有战国秦特有的方折卷云纹,旁填S纹。

近柄部缺口旁雕平行的二道直线纹,与柄缺对应处有二圆点纹。末端两面亦饰方折卷云纹和圆虺纹。华丽壮伟,精美异常,给人以庄严神秘与强烈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