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的威胁。春秋战国以后,匈奴跨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各部分别形成了奴隶制小国,其国王称“单于”。匈奴贵族仍寇边不已。

汉武帝时,由于文景之治,国力充沛,准备反击匈奴的侵扰。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大月氏与匈奴结有深仇大恨。

为了取得北击匈奴的胜利,汉武帝决定与大月氏建立联盟,从战略上斩去匈奴右臂,于是招募智勇有才干的人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中郡城固人张骞毛遂自荐,率领100多人,从陇西出发。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

他们西行进入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匈奴的右部诸王将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见当时的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张骞一行于是被扣留和软禁起来。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10年之久。

一天,张骞趁匈奴人的不备,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这种逃亡是十分危险和艰难的。幸运的是,在匈奴的10年留居,使张骞等人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他们穿上胡服,很难被匈奴人查获。因而他们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张骞了解到这一情况。他们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路上经过了数十日的跋涉。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

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代,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

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代的富庶,很想与汉代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

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不料,这时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改变了态度。

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代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代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

公元前128年,张骞一行动身返国。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匈奴人的阻留。

于是重越葱岭后,他们不走来时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鄯善,进入羌人地区。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公元前126年初,军臣单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于单失败逃汉。张骞便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出发时是100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两人。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第一次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

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于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奄蔡、安息、条支、天竺等国的许多情况。

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他率领众多的副将、随从,带万头牛羊,大量金银和丝绸,到达乌孙国,并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西亚和南亚国家。随后,各国使团纷纷来到长安,史无前例的“丝绸之路”建立了。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长安,后拜为大行令。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为“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

那时大宛以西至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蚕丝和冶铁术的西传,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打开了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旁注]

匈奴 是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期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300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原政局,《史记》,《汉书》等留有记载。隋唐的突厥为其后裔。

河西走廊 是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和北山间,长约900千米,宽数千米至近百千米,为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昆仑山 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是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

玉门关 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阅读链接]

在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返回长安后,汉代抗击匈奴侵扰的战争,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出击漠北。当时,汉代军队行进于千里塞外,在茫茫黄沙和无际草原中,给养相当困难。

张骞发挥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代军队做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

由于他“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事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封地,即河南方城博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