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所著《论六家要旨》一文,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作了简要而具有独特眼光的评论。这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疑有重要意义。

司马迁将近10岁时,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学问基础。

20岁那年,司马迁开始广泛的漫游。这一次游历到达了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

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司马迁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漫游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并且收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此后,他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并参与了《太初历》的制订工作。

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陵带领步卒5000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80000骑兵围攻李陵。经过8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10000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5000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不久,司马迁因此事受到“腐刑”的惩罚。

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至极点,他一度想到自杀,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

还有《诗经》300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公元前93年,司马迁完成了《史记》全部写作计划。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绩,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

“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我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司马迁独创了我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旁注]

《春秋》 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历史,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尚书》 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太初历》 公元前104年至公元85年实施的历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将原来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农历的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李广 西汉时期的名将。公元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公元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后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

太史令 古代官名,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周易》 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中书令 古代官名。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置令与仆射为其长,掌传宣诏命等。中书令、尚书令在西汉并置,与谒庭令、内者令等宦官都是由士人担当。

《史记》 是由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它是历史、文学的统一体,是文学的历史,又是历史的文学。《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阅读链接]

司马迁墓与祠,在陕西韩城城南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司马迁祠墓始建于310年,历代曾数次重修和扩建,占地10万余平方米。

主体建筑有寝宫、献殿、祠门、山门、牌坊等。祠院周围是砖墙,院内一前一后分别为献殿和寝宫。献殿正中挂一匾额,上书“文史祖宗”金色大字。内设祭桌,上置祭器,每逢司马迁纪念日,举行祭礼。

寝宫正中央有司马迁坐像一尊,泥塑着彩,高达4米。塑像面目祥和,长须飘洒,显得正气凛然。献殿内有石碑60多通,上刻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诗文。

祠院后面是最高的平台,中央便是司马迁衣冠冢,墓呈圆形,高2米余,周围用青砖砌成,砖墙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有古柏一棵,树分5杈,如盘龙护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