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沉淀——灿烂文化

三秦地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三秦大地在绘画、剪纸、雕刻、工艺、建筑等方面,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不同品位。

如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宏大精美的大佛寺石窟、堪称北方翘楚的耀州窑、不尽相同的陕西民居、美绝伦的蓝田玉雕、随俗渐进的木版年画……

古朴浑厚的西周青铜器

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含铅、铝等多种金属元素。按用途分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代的器物最为精美,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夏、商、西周三代中,周氏族发源于陕西的岐山一带,随着周氏部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周王朝的建立,青铜器工艺中心也由原来的殷商都城一带转移至西周建都的陕西关中地区,因此,在陕西发现的青铜器中,以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物数量最多、类型最全、历史文化价值最大。

陕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造型浑厚、纹饰古朴、铭文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青铜器的所有种类和形制。

在武、成、康、昭四王在位的大约70余年的西周早期,陕西出土的青铜器以炊煮器和酒水器为主,主要有利簋、夔龙纹簋、夌伯觯、夨伯鬲、禾子父癸爵、史迹角、伯方鼎、鱼季卣、伯甗、鈇卣、饕餮纹大鼎、外叔鼎、旟鼎等,其中利簋、鈇卣、饕餮纹大鼎和旟鼎是最具代表性的几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物。

出土于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的利簋和出土于泾阳县高家堡村的鈇卣在造型样式和纹样装饰上明显的带有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风格。它们的装饰花纹繁缛华美,浮雕的主体纹饰下布满繁密的底纹,具有庄重、威严、华丽和神秘的特色。

值得一提是,利簋内底铸有铭文32字,这是前代青铜器中所少见的,也是西周前期青铜器物与商后期青铜器物最大的区别。

出土于陕西淳化县史家塬村的饕餮纹大鼎和出土于眉县杨家村的旟鼎,不仅是陕西青铜器中的精品,也是最能代表西周早期青铜器风格的器物。

饕餮纹大鼎鼎高1.22米,口径0.83米,重126千克,是我国所知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珍品,其造型宏伟,纹饰庄重神奇,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

铸造于西周康王时期的甗鼎,造型敦厚宏伟,纹饰精美。此鼎立耳深腹,平沿方唇,三柱足,口沿下饰浮雕状饕餮纹,地衬细雷纹。三足根部饰大饕餮面,双耳外侧各饰一条曲体上缘的夔龙。腹内壁铸有铭文28字,所铸铭文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贵的历史及艺术价值。

可见,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器类、器形和花纹大都是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花纹繁缛华美,器形庄重威严,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西周早期青铜器与商代最大的区别表现在铭文铸造上,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开始出现长篇记事性的文字,铭文的内容、形式、数量甚至书体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前代所不能达到的。

经过商代前期几十年的经营发展,至穆王时代,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呈现出新的变化。西周中期陕西出土的青铜器在数量上要多于西周前期,最能代表整个西周王朝青铜铸造业的水平。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物有:镂空豆、孟簋、双耳铜杯、散车父壶、几父壶、夔纹罍、师丞钟、牛尊和五祀卫鼎等。

出土于岐山县黄家村的五祀卫鼎,在纹样装饰上放弃了青铜器纹样对称构图的规律,在其口沿下出现了抽象连续的窃曲纹。

出土于岐山贺家村的青铜牛樽,该尊为牛形,立姿,比例匀称。牛躯体浑圆,四肢体现的粗壮有力,舌伸出为流,尾上卷成鋬,身体中空,背开方口,口上置方盖,盖钮为立虎形象。

虎形小巧,大头竖耳,身体后缩,做准备扑攫之态;器身满布云纹和夔龙纹,构图疏朗,给人以恢宏豪放的感觉,盖与器身用套环相连。牛的造型表象手法夸张,憨态十足,形象极为生动。该器的造型手法和结构样式是以前青铜器物中不曾有过的,也是不可比拟的。

在古代青铜器中,乐器是一个重要的门类,西周中期的青铜钟师丞钟,属于甬钟。甬钟的出现是西周青铜器有别于前代的重要标志。

师丞钟体形硕大,是存世西周青铜钟中最大的一件,其征间和鼓部铸有铭文48字,记载着师丞为列祖幽叔,父德叔铸大林钟,用于祭祀祖先,祈求多富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对于祭祀的重视,也可以想象敲打它时所发出的明亮声响。

可见,西周中期陕西出土的青铜器在各个方面呈现出了很大的变化,和西周早期陕西出土的青铜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期的青铜器打破了商代以来青铜器的陈旧模式,开辟了西周青铜文化的新天地;在器物造型设计和纹饰结构方面有许多新的突破。

至西周晚期,陕西出土的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青铜水器中的鬲、壶,盛食器中的盘、簠、豆和炊煮器中的簋的数量都非常丰富,但是总的种类和样式比中期并没有大的变化,形制基本上是西周中期青铜器的延续。

西周晚期青铜器的纹样装饰比中期的较为简朴,造型趋于定型化和程式化,更加实用。能代表西周晚期青铜器风格的有它盘、多友鼎、柞钟、周生豆、中其父簠等。

出土于扶风县齐家村的它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精品。盘平沿、高附耳,腹部及耳面饰有重环纹,圈足饰以斜角夔纹,圈下四足,为受过刖刑的男子形象。该盘制作精良,是在重大祭祀活动中祭祀祖先或上天用的盛食器。

柞钟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一大亮点。虽然该柞钟单个和西周中期的甬钟在形制上并没有大的变化,但此柞钟一组8枚,是迄今发现的西周编钟数量较多的一组,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乐器乐理和祭祀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最能代表西周晚期青铜器风格形制的是铸造于西周厉王时期的多友鼎。多友鼎形制俊伟,是西周晚期青铜铸造业的代表,该鼎高0.515米,腹径0.5米,重37千克,腹部饰有两道凸弦纹。此鼎出土时腹内底随有厚达0.2厘米的墨灰,腹内壁铸有铭文22行,278字,记载了厉王时期反击猃犹侵犯的一场战争,是陕西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多、叙事最明了的鼎。

多友鼎铸的铭文是重要的上古文献,对于研究匈奴史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另外,此铭文结构凝练,字迹秀丽,是我国先秦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篇章。

[旁注]

夔龙纹簋 出土于陕西扶风县上宋乡红卫村。侈口,束颈,鼓腹,腹下收,圈足外撇。腹两侧有对称的兽首耳,口沿下饰一圈夔龙纹,间以突出的涡纹,圈足外饰有两组两两相对的卷尾凤鸟纹。外底有菱形网格纹的浇铸痕迹。

铭文 又称“金文”、“钟鼎文”,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同样为我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它不单单是判断青铜器年代的最重要标准,更是器物形制及纹饰方面的标准。青铜器铭文在商周时期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为历代研究书法的人们所重视。

散车父壶 出土于扶风召陈村西周窑藏。通高0.41米,口长0.11米,宽0.14米。椭方体,贯耳垂腹,颈和盖缘饰凤鸟纹,腹饰垂鳞纹,圈足为波曲纹。口内壁铭文26字,记载散车父为母作器。

夔 是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神魔志异·灵兽篇》记载:上古奇兽,状如青牛,三足无角,吼声如雷。久居深海,三千年乃一出世,出世则风雨起,雷电作,世谓之雷神坐骑。

编钟 古代大型打击乐器。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

[阅读链接]

史墙盘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深8.6厘米。史墙盘是西周时期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做器者墙为史官而得此名。

此盘造型规整,纹饰精美,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饰凤鸟纹,圈足部饰两端上下卷曲的云纹,全器纹饰以云雷纹衬地,显得清丽流畅。盘内底部刻有18行铭文,共284字,记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做器者的家世。史墙盘为我们研究西周的历史、政治制度,包括社会经济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