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夫勒的报告

1888 年,巴斯德的学生埃米尔·鲁拿起老师放下的显微镜,开始研究白

喉。

19 世纪的欧洲,白喉特别猖獗,几乎每隔几年就要爆发一次。患这种病

的大多是儿童,他们起初是咯咯地咳个不停,然后就感到透不过气来,小脸儿憋得发青,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扼住了他们的咽喉。在十个患病的儿童中,总有三个人最后会因窒息而死去。

起初,鲁的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他到医院去,检查那里的病人,找到白喉杆菌,把它们放到肉汤里培养,然后给豚鼠注射。那些豚鼠也像得了白喉病的儿童一样因窒息而死亡。可是紧接着鲁就遇到了难题:他把豚鼠的尸体解剖开来,检查它们的心肝脾脏,竟然找不到杆菌!杆菌跑到哪里去了? 如果不是杆菌,又是什么东西杀死了豚鼠呢?

就在鲁束手无策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份报告——德国细菌学家勒夫勒的实验报告。

勒夫勒是德国一家医院的医生,在他工作的那家医院里,有许多患白喉病的孩子,其中有一半孩子最后都因窒息而死。

勒夫勒也像当年的塞麦尔威斯一样,整天呆在停尸间里,仔细检查那些死亡儿童的尸体。他发现,在每具尸体的咽喉部位,总有一些灰白色的粘膜。他用细针将那些灰白色的粘膜挑出一星点儿来,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粘膜里面有一些奇怪的杆菌,形状就像一根根细长的棍子。

勒夫勒按照科赫的作法,先把杆菌放在培养液里培养成纯净的杆菌培养体,然后给兔子和豚鼠注射。在兔子和豚鼠死去之后,勒夫勒把它们的尸体做了解剖。他发现,杆菌总是集中在死亡动物的咽喉部位,而且数量比原先注射进去的要少得多。至于其他地方,哪怕就是一个杆菌也找不到。

“这么少的杆菌,怎么能够杀死比它们大 100 万倍的动物呢?”

勒夫勒是一个认真诚实的科学家,他并不匆匆忙忙地做结论,而是把他的发现和疑问都老老实实地写在他的报告里。他写道:

“这种杆菌也许是病原,但是我在几个患白喉病的儿童的咽喉里,并没有找到它们。最令我奇怪的是,我在一个没有丝毫白喉病症状的儿童咽喉里, 却发现过这种杆菌。”

这份报告最后写道: “我猜想这种杆菌可能会制造出一种毒素,这种毒素可以渗入到人体的

致命部位。将来,也许有人会在死亡儿童的器官里,在死于这种疾病的动物的尸体中,或者是在这种杆菌繁殖得很好的培养液里发现这种毒素。他们将证实我现在所不能证实的东西。”

鲁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