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浪多息

我们还记得,埃尔利希在研究“606”的时候,他有一个设想就是:由于某些染剂能够有选择地给细菌和原生动物染色,所以就有可能找到一种只能被有害微生物吸收的物质,它们可以杀死这些有害微生物,但是不伤害人体,因为人体不吸收它们。埃尔利希对自己的想法坚信不移,尽管他一再失败,长期受挫,朋友们也劝他放弃这件看来毫无希望的工作,但他还是坚持下去,最后终于发明了“锥虫红”和“606”。

埃尔利希的成功,给微生物学家们很大的启发,他们纷纷学习埃尔利希的方法,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多马克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多马克是个很古怪的人,因为他坚持让他的助手在动物体内做实验。他的助手按照他的吩咐,合成了一种新的偶氮化合物。他们把这种化合物同试管里的细菌培养液混合,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细菌在培养液里悠哉游哉,毫不在乎。不行,这种化合物没有丝毫杀菌能力。于是他们去请示老师多马克:“是不是再换一种样品试验?”

“不行!不行!”多马克声色俱厉,“一定要在豚鼠体内再试验一次!” 于是他们只好再抓来 26 只可爱的豚鼠,给它们皮下注射一种最危险的

细菌——链球菌。这些链球菌在豚鼠体内以每 20 分钟一代的速度增殖,要不了几小时,这些豚鼠的体内就充满了这种可怕的微生物。然后他们捉住豚鼠, 捏住它们的鼻子,掰开它们的嘴巴,把这种毫无杀菌能力的偶氮化合物溶液硬灌进去。结果不出所料, 26 只豚鼠无一幸免。药物本来就没有杀菌作用嘛。

但是多马克继续干下去,固执得像头牛。他的实验室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屠宰场,里面到处是横七竖八、满目狼藉的豚鼠尸体。你可以想像一下, 他的助手们一共合成了一千多种偶氮化合物,而对其中每一个品种,都要有26 只豚鼠来殉葬。它们一半为试验组,多马克的助手要在它们身上注射链球菌,一个半小时后,再把待试的药物灌进它们的胃里;另一半是对照组,在注射链球菌后不灌药物。而每一次,26 只豚鼠都全部死亡,没有一只活下来!

1932 年圣诞节,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一回,多马克将一种新合成的桔红

色化合物灌进 13 只豚鼠的胃里,这些豚鼠在一个半小时之前刚刚接种过危险

的链球菌,它们本来应该在 48 小时内全部死于败血症,可是这一次,它们跑

来跑去,全无病容。而它们另外 13 个没有服用过桔红色液体的伙伴,全部在两天之内惨死了。它们的死也许是一件大好事,因为正是它们的牺牲告诉多马克,这种桔红色的液体是多么有力地保护了那些幸免的豚鼠。

其实这种桔红色的化合物早在 1908 年就已经被人们合成了,它是由一种偶氮染料与一个磺胺基结合而成,名字叫“百浪多息”。用它来为纺织品染色,可以经洗晒而不褪色。但是在多马克以前,谁也没有想到它竟然还可以治疗疾病!

不过,我们关于多马克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因为他一直还未将这种“百浪多息”用来给人治病。这是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物质,在试管中,它对细菌是无害的,到豚鼠体内,它又大量杀死它们,那么在人体中,它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现在,多马克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考验:他的唯一女儿因手指受伤而感染,终日高烧,昏迷不醒。多马克请来城里最有名的医生,用尽了各种良药,

全都无济于事。感染无可抑制地发展成为败血症。只有试试百浪多息了。

多马克从实验室拿来两瓶药剂,注射到女儿的静脉里。

他等待着,坐立不安,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头发白了不少。他夜不成眠, 可是又迷糊过去,梦中看见百浪多息杀死了链球菌,也杀死了他唯一的女儿⋯⋯

可是当他醒来时,发现女儿的高烧正在减退,她那因憔悴而显得更大的双眼又闪射出生命的光芒。她正在从死亡的边缘回到人世间来。

百浪多息把她治好了!

百浪多息的发现,是医药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有意思的是,多马克是根据埃尔利希关于染料自己选择染色对象的思想发现了百浪多息,但是后来科学家们在研究合成这种药物时却发现,这种药物之所以有效,并不是因为它们是染料,而是由于它们含有磺胺,而磺胺又根本不是染料。

今天,“606”已经基本被淘汰了,但是磺胺类药物却仍然被广泛使用着。假如你患了流感,经检查有炎症,医生往往会给你开一些复方新诺明或增效联磺片服用,这些药都属于磺胺类药物。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青霉素的故事中去,因为在这一段时间,它又有了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