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防功能的蔚县玉皇阁

蔚县玉皇阁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供奉玉皇大帝的神庙,其标准称谓应是“蔚州玉皇阁”。

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设蔚州卫。

1377年,卫指挥使将蔚州土城改建为砖城,辟东、西、南三门,正北无门,并在城墙上建起了玉皇阁,与三门遥相对峙。玉皇阁是蔚州古城的屏障,起着瞭望敌情、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作用。

玉皇阁坐北朝南,总面积为20000多平方米,由前后两院组成。前院为天王殿、东西禅房和东西厢房,均为硬山布瓦顶建筑,北端的玉皇阁和东西相对的钟鼓楼二楼组成后院,钟鼓楼为重檐布瓦顶方亭。

其中,天王殿和玉皇阁大殿分布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天王殿面宽3间,进深两间,脊檩下题“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孟冬朔月旦元吉创立”。天王殿配有东西正禅房各3间,东西下禅房各3间。

天王殿两侧各有小式硬山布瓦顶角门一座,通过18步石砌台阶就可以直通正殿。

正殿分上中下三层阁楼,都采用了面宽3间,进深两间的建筑布局,为三重檐歇山琉璃瓦顶。

正脊为琉璃花脊,两瑞砌琉璃盘龙,脊上有泥塑彩色八仙人,边脊砌大吻跑兽,四角脊梢下装有兽头,上悬挂有铁锋,微风吹来,叮当作响,气势非凡。

玉皇阁大殿为三檐两层楼阁式,上阁楼上悬挂有“玉皇阁”横匾。在第二层楼阁的中间又向外兀突出一檐,下设有游廊一周。

宫人们顺游廊四顾,在环廊上,可以北俯壶流河迤逦如带,南眺翠屏山云雾环绕,西顾则山明水秀,东望则村落疏密,山川阡陌,尽收眼底,美不胜收。下阁楼悬挂有“靖边楼”横匾,并建有前出廊。

玉皇阁有木柱36根,通贯3层,支撑着整个楼阁。柱上部施栏额和普柏枋,普柏枋上施斗拱,上檐和腰檐斗拱宏大简单,下檐斗拱用材较小,是后世重修时更换的。整个建筑木架全部采用油饰,彩绘则采用“和玺”和“苏式”图样,显得古朴而大雅。

玉皇阁大殿殿内正面塑有玉皇大帝神像,高4米左右,双眼狭长,半睁半闭,一手执天书,一手置于膝上,威严中还带有一丝倦意,仿佛是处理完三界事务后仍坚持读书、阅卷。

在玉皇大帝身后站立着两位宫女,手执宫扇,仪态万方。在玉皇大帝塑像两侧的墙壁上,绘制着大型人物壁画《封神图》、三元大帝及王母娘娘。

殿内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同样绘制有大型的壁画,东壁画长7.4米,高2.5米。北壁画长12.8米,高2.5米,绘有“三十六雷公”。帝王威严,雷公狰狞,侍者秀目,场面宏大,色彩艳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梁上钉有长方形木匾3块,均为后世修葺过程中所置,分别为1683年康熙皇帝御赐、1764年乾隆皇帝御赐、1897年光绪皇帝御赐的匾额。

阁楼前的出廊内立有8通石碑,其中有7通是重立碑,分别为1614年的万历年间所立的一通、1719年康熙年间立的一通、1780年乾隆年间立的一通、1896年光绪年间立的一通、1897年立的两通、1898年立的两通以及1900年道光年间所立的一通重修碑记。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秋天,外敌侵犯紫荆关,山西布政使司右参议、进士苏志皋奉命赴蔚州征摧粮饷,并督促大军经蔚州飞狐峪进发涞源,以增援紫荆关。

苏志皋在蔚州的时候,忙里偷闲,乘月夜登上了玉皇阁,在环廊上环视周围群山,有如众位列仙骖鸾跨凤翱翔其间,不由得诗兴大发,做小词一阕,名曰《天仙子》,词说道:

青帝祠前赤帝祠,

步虚声里梦回时,

羽轮归去鹤书迟。

山吐月、水平堤,

冷冷玉露湿仙衣。

后来,人们将这首词镌刻于碑上,并立在正殿的前廊。石碑为青石琢成,高两米,宽一米,碑顶呈弧形,座为龟趺。碑上所刻的字体为草书,洒脱流利,雄浑苍劲,字体飘逸潇洒。

整个词碑保存得十分完整,颇具书法研究价值和古诗研究价值,是后世历代文人墨客拓摹学习的文化艺术珍品。

此外,在阁楼的檐下还悬挂有“雄姿千秋”、“历古阅今”、“槛外云归”、“云蒸霞蔚”、“目穷千里”等匾额,这些匾额使得这座古老的建筑焕发青春,显得越加壮观雄伟。

在楼前月台的东南角建有钟楼,西南角建有鼓楼,均为重檐歇山布瓦顶。

玉皇阁气势雄伟,构造讲究,是将城防与道教功能合为一体的建筑,自从建造之后的数百年间,历经风雨剥蚀和战乱兵灾,虽几经后世的修建和重建,依然完整地矗立在高高的城垣之上,具有明显地明代建筑风格,表现出了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是研究明初建筑艺术的重要实例。

【旁注】

中轴线 我国古代大型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我国是唯一一个在建造建筑物的时候讲求中轴线的国家,而且成就最为突出。

斗拱 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拱是在立柱和横梁相交的地方,从柱顶开始层层探伸出的弓形承重结构。拱与拱之间相连接的方形木块叫斗,二者合起来就叫做斗拱。

三元大帝 又称“三官大帝”,是道教的神灵。源自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对天、地、水自然现象的崇拜,认为宇宙万物生成和生长都离不开天、地、水三种基本元素,合称“三元”。逐渐形成为对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天神的固定祭奠礼仪,称这三天分别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雷公 又称雷神或雷师。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道教奉之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传说雷公和电母是一对夫妻。因雷为天庭阳气,故称公。击鼓即为轰雷。能辨人间善恶,代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

布政使司 明清两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机关。明朝时为国家一级行政区,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负责一级行政区的民事事务。布政使司设左、右承宣布政使各一人。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

龟趺 又名赑屃、霸下,龙生9子的长子,貌似龟而好负重,有齿,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其背也负以重物,在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其原形可能为斑鳖。

【阅读链接】

相传明洪武年间,玉帝与王母共设蟠桃宴会,与众神仙同乐,在众仙的簇拥下,一起周游人间。

当到蔚州时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只见这里鲜花盛开,城外绿草如茵,百姓夜不闭户,万家灯火辉煌,一派宁静祥和景象。

玉帝触景生情,兴奋地伸手一指说:“好美的一座小城!”

不料,一本天书从衣袖中甩出坠落人间。玉帝忙派众神寻找天书。于是,当晚城中的百姓做了同一个梦,梦中一个穿蟒袍的天神四处寻书,急不可耐。

第二天,县令就张贴告示悬赏寻书,3天后,果然有人献来捡到的天书,县令将书放于公案上。半夜,公堂大风骤起,天书不翼而飞,只留下一纸,上写:“玉帝来此一游,不慎失落天书……”

后来,人们就在捡到天书的地方建造起了阁楼,并取名玉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