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祠联楹的浦东龙王庙
上海浦东龙王庙位于浦东新区的钦公塘西侧。
1733年的农历七月有一天,捍海塘迎来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风潮,在这场风潮的侵袭下,捍海塘终于不堪重负被大水冲毁,洪流破塘而出,一路向下奔流,塘内外一片汪洋。
看到加急奏报的雍正皇帝,立马派遣南汇知县钦琏前往捍海塘修葺大堤。
钦琏一上任,就派人勘测地形,开始着手捍海塘的防御工事,朝廷拨款迟迟不到,钦链就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很快,一座长约51千米的全新海塘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海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据不完全统计,海塘共耗银67000余两,钦链几乎倾家荡产。此后,捍海塘成功抵御了浦东的多次风潮。
人们为纪念钦链,感谢他为浦东百姓所做的一切,就把捍海塘改为钦公塘,并为他修建了一座生祠。
1876年,人们将钦链的生祠迁往海塘龙王庙的西侧,形成庙、祠联楹的独特格局,人称钦公堂龙王庙,里面供奉着龙王、龙王夫人、钦公和钦公夫人。
钦公塘筑成后的几十年里,经受住了数十次海潮的疯狂袭击。有一年农历八月初二,天地一片黑暗,狂风席卷着暴雨冲向了浦东,海塘内外海浪滔天,十分恐怖。
等到初四退潮之后,走出家门的人们发现,海塘内外俨然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塘内安然无恙,塘外满目疮痍。自此,人们更加信仰钦公,庙内的香火空前旺盛起来。
百姓又自发集资对钦公堂龙王庙进行过两次修葺,钦公堂龙王庙的规模也扩展到了15亩,庙房达23间。
此后,龙王庙多次进行了修葺。在修葺的过程中,龙王庙和钦公祠被合为一处,统称为“龙王庙”。不久,香港鲁班殿移厝龙王庙,庙内增添了鲁班殿,供奉着龙王、钦公和鲁班等像。
修缮过后的龙王庙新增了山门、前后大殿、东西厢房和凌霄宝殿,使得龙王庙的外观更具有了明清时代的园林特色和道观色彩。
整座大殿的屋脊上塑有九条龙,正中为“双龙戏珠”,两端殿分别为“吻龙”,二重屋脊中塑“盘龙”,两端为“吻龙”,下为“双龙吐水”,屋脊后塑有“双凤牡丹”,大殿正脊两端还塑有“大祥图”,二重屋脊下的吻龙分别塑有“狮子滚绣球”等图案,基本上集中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崇拜。
殿内主供玉皇大帝,龙王和钦公分列在东西两侧。每到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都会举行为期3天的钦公会,道旁店铺林立,殿内香薰缭绕,热闹非凡。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不同行业的人们都会齐聚在龙王庙,对先师鲁班进行拜祭。
后来,我国台湾地区人们不断地迁往浦东,这些人大都信仰妈祖,于是,在龙王庙内新建造了一座妈祖殿,祭拜的香火常年不断。
就这样,浦东龙王庙经过一步步地发展,逐渐形成了集道教文化、龙文化、钦公文化、鲁班文化和妈祖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庙宇建筑,使得浦东龙王庙在庙宇界独树一帜,地位非比寻常。
浦东龙王庙在历经百年的变化中,见证了浦东先民对浦东建设所付出的汗水和作出的贡献,是浦东深厚历史文化的根基所在,是浦东特有的一座历史古迹。
【旁注】
雍正(1678年~1735年),全名为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满族,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康熙的第四个儿子。雍正在位时期,设立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与“打击贪腐”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促使社会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钦琏 清雍正年间的进士,曾经两次任南汇知县。他在任知县的时候,主要做了3件大事。第一就是建立了南汇学宫;第二是组织南汇名士顾成天、叶承编纂了南汇第一部县志;第三是亲率百姓修筑海塘。当地人们为了感谢钦链筑塘抗灾的功绩,就把这条海塘叫做了“钦公塘”。
庙 世间的达圣贤人去世之后,都可以建造庙宇,像孔庙、二王庙等都是敬仰圣贤的地方。庙通“妙”,所以庙是妙法真如的地方,应当顶礼进行膜拜。寺庙很庄严,庙内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随意更改,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祠 是为了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东汉末年,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渐增多,形成了独特的民风。
鲁班(公元前507~公元前444),姓公输,名般。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出生在一个世代都是工匠的家庭,在父兄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被我国的土木工匠们尊称为祖师。
厢房 又称护龙,是指正房两旁的房屋,经常出现在三合院、四合院中,正房坐北朝南,厢房多为在东西两旁相对而立,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左为尊,所以一般来说东厢房的等级要高于西厢房,而且在建筑上东西厢房高度也有所差别,东厢房略高于西厢房,但是差别很小,肉眼看不出来。
【阅读链接】
浦东原是一片大海,靠江海逐渐冲积成平原。先民自然筑建海塘,扩大陆地。但频繁的风、潮、旱、涝等自然灾害,也给浦东先民带来深重灾难。
从1135年以来,有死亡记载的大潮灾达50次之多。在科技不发达的当时,除筑建海塘外,人们自然信仰龙王,建龙王庙,祈求龙王治水,以保风调雨顺,求生求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