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济世——龙王庙

在我国道教文化中,龙王行雨十分具有人情味和传奇色彩。龙不但能降雨除旱,还可以救火。

人们在祁雨的同时还可以捎带提一些其他方面的要求,譬如求福、长生、官职、疾病、住宅凶吉等,事无巨细,无有不及,几乎世上所有的事都可以包揽了。

因此,人们在到处都修建有龙王庙,专门供奉龙王的庙宇。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人们就会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具有特别的民俗内涵。

龙山上的京北都龙王庙

京北都龙王庙,坐落在北京昌平城南的龙山顶。在地方志《光绪昌平州志》中记载:

都龙王庙在龙山山巅,1357年重修。清光绪四年祈雨有灵,奏请御赐匾额,重修殿宇。

从中可以推算,京北都龙王庙建于元代,并且还可能和修建“白浮堰”有关。

白浮堰为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所建,沟通了白浮桥和青龙桥之间的水系,全长约82千米,是北京的供水命脉。

古时候,龙在人们心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如神明般的存在。人们普遍认为龙是掌管兴云降雨职责的神灵。在旧时的黄历上,每一年都要清楚地标注着“几龙治水”,也就是说这一年是由那几条龙来负责天下的降水。

老百姓们最期盼的就是“一龙治水”,因为“一龙治水”的这一年,一定是个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年景。而“多龙治水”的年份通常都是多条龙共同管理,没有一个能够靠得住的,要不就是久旱无雨,庄稼干涸,要不就是同时降雨水涝成灾。

其实,不管是“几龙治水”,在北方,大多都是干旱少雨的,于是,人们为了祈求能够降雨,就在很多深水潭和比较大的泉眼边修建了大小不一的龙王庙。在北京,龙王庙的数量不少,但是只有在昌平有一座都龙王庙。

至于都龙王庙中的“都”字应该怎么去理解,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解释是人们认为这里的龙王最大,统管所有的龙王。龙王的种类其实有很多,在佛教教义中,有无量诸大龙王,如毗楼博义龙王,婆竭罹龙王等。在道教中也存在着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说法;第二种解释就是龙王庙大,是北京城北所有龙王庙的统领者。

都龙王庙坐北朝南,由正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山门和照壁组成。

正殿内面南的是龙王的泥塑彩像,头戴通天之冠,身穿裘龙之袍,腰系碧玉之带,脚踏步云之履,威严却不失庄重,东侧供奉的是雷公电母,西侧是风伯云童,四周墙壁上到处都是彩绘的龙王行雨图。正殿殿内的明柱上刻有楷体大字:

九江八河天水总汇;

五湖四海饮水思源。

院内还有明清时期的五通碑刻,记载了龙王庙修葺以及祈雨的事项。

后来,人们在对北都龙王庙进行修葺的时候,在东房山墙外庙田内发现了一通清朝时期镌刻的石碑,上刻有“都龙王庙田碑记”。碑文中记载:

吾州东南,去城五里许,有山蔚然深秀,山下有泉,水声潺潺,峰回路转,中有庙,翼然者三,一白衣庵,一龙泉寺,其峰顶则都龙王庙焉。

可见,都龙王庙当年的建筑规模之大。都龙王庙是昌平地区最著名的一处祈雨场所,自古以来香火都非常地旺盛。

每到干旱少雨,禾苗干涸的年景,人们总是要来都龙王庙进行祭祀,祈求龙王早日行云布雨,为他们降下救命的甘霖。

祈雨的时候,人们化妆成不同身份的角色,抬着供品,浩浩荡荡地去都龙王庙朝拜,然后在九龙口的面前静静等待下雨的征兆,也就是看龙王身边的净瓶中什么时候才会有水,水量是多少。

一旦看到净瓶中有了水,人们就立即相互祝贺,欢呼雀跃地庆祝这次祈雨的成功。据说都龙王庙非常灵验,只要是人们诚心诚意地祈雨,不管多少总是要下一些。也许是因为龙王受到都龙王庙附近人们的香火太多,有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味。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都龙王庙举行盛大的龙山庙会。龙山庙是上寺和下寺的合称,上寺指都龙王庙,下寺为龙泉寺。龙山庙会历史悠久,对昌平一带的人们来说是必须参加的一场盛会,龙山庙会从农历六月十一开始,举办3天。

庙会一开,四邻八乡的香客们就会穿上干净的裤褂齐集在龙山庙。香客们虔诚地向龙王敬献香火,祈求风调雨顺。在龙泉寺西南的平地上有一座戏楼,每到龙山庙会的时候,一些颇负盛名的戏班就会前来演出京戏、评剧及河北梆子。

庙会不仅只有唱戏这个单元,还要走会。首先是昌平官府的上香参拜仪式,前呼后拥的仪仗队伍,繁琐讲究的参拜仪式都是人们热衷知道的内容。

之后,就是各档花会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有城关开路、五虎棍、踩高跷、跑旱船、花跋大鼓等。其中的单腿踩高跷可以登上108级台阶,惹得人们驻足呆望,讶异表演者技术的高超。

庙会这几天,也是商贩云集的时刻,吆喝叫卖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其中有专卖杈子、扫帚、簸箕之类的劳动用品;有买卖夏天应时布料、雨伞、草帽之类的生活用具的;有卖西瓜、酸莓汤等解暑饮料的;有卖炸面鱼等各种风味小吃的;有卖不倒翁、泥娃娃之类玩具的,一切应有尽有。

而寺内则是一副烟雾缭绕的样子,钟磬之声不绝于耳,庙内信众如织,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真的是热闹极了。

【旁注】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人,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他研究制订出来的《授时历》已经通行了360多年,是当时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黄历 相传是由黄帝创制的,古时由钦天监进行计算之后颁订,所以也叫做皇历。主要是帮助农民把握好耕种时机。黄历是在我国农历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带有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

四海龙王 龙王是道教所崇奉的一个神祇,源于古时候人们对于龙神和海神的崇拜。大龙王有四位,为四海龙王,奉玉帝之命掌管四方之海,掌管人间风雨。小的龙王可以存在于一切水域中。在四大龙王中,东海龙王敖广最大,其次是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和西海龙王敖闰。

祈雨 又叫求雨,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一种巫术活动。和其他的巫术一样,祈雨曾广泛存在在各个角落,即使到了现在,仍然有一些民族和部落保留着这个古老的风俗活动。

京戏 也称京剧、平剧,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戏曲剧种,有“国剧”之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乾隆年间,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相互融合,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改进,最后形成了京剧。

评剧 我国汉族戏曲的一个剧种,是我国的第二大戏曲剧种,也是我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华北各省市及东北三省流传最广,其他一些地区也比较流行,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是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阅读链接】

白浮堰原先是通惠河的一段,后来被废弃。通惠河位于北京的东部,是元代时期挖的一个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从元朝开始,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

通惠河从昌平县的白浮村神山泉开始,中间经过昆明湖,一直到达积水潭、中南海,又从崇文门转而向东流去,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弯,一直通到了高丽庄流入了潞河,全长82千米。

目前,通惠河作为北京市的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