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卡通与读文学作品

在少年朋友中,几乎没有不喜欢看电视中的卡通节目的。逢到这时,做父母的会毫不犹豫地将电视频道让给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孩子天天都盯着他们舍不得放弃的动画片。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卡通呢?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它的产生说起。

卡通(英语 Cartoon 的音译),就是动画片。人们一般认为它的先驱者是法国人埃米尔·雷诺,他在 1888 年创造了光学影戏机,自 1892 年开始,曾于巴黎放映绘制的动画片达十年之久。但动画电影的真正诞生是在1907 年。一位名叫斯图亚特·勃拉克顿的美国人,发明了“逐格拍摄法”,

并摄制了最早的一批动画片。人们熟悉的米老鼠、唐老鸭的形象,则是在 20 年代由美国人华尔特·狄斯尼制作出的一系列动画短片中的主角,而根据格林的童话《白雪公主》改编的动画片,则是他在三四十年代后制作的。

我国的动画片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1926 年,“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动画短片《大闹画室》。1941 年摄制的《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新中国建立后,动画片的摄制有了新的发展。《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黑猫警长》等等优秀的动画片,以其绘画造型的艺术手段以及和谐统一的民族风格,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借助于想像和幻想,来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我国的动画片在国际影坛上独树一帜,有不少作品在国内外获奖。这些优秀的动画片,不但孩子们喜欢,而且大人们也爱看。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在孩子们中间掀起了卡通热:从日本的一体到蓝精灵,从形形色色的金刚到天外的怪物⋯⋯卡通片那浅白直露,且又缺乏文学性的快速变幻的镜头与画面,真是让孩子们看得眼花缭乱,喘不过气来; 而那简单的情节和跳跃的节奏,还令小小的头脑来不及捉摸,便一掠而过地强加给年幼的心灵。难怪孩子们把看卡通片当作是看热闹,是“热闹一把” 就完的事情。这卡通热,不仅仅是卡通片的播映,紧跟上的,还有包括刊物在内的儿童卡通读物的大量上市。于是,在孩子们的周围,似乎除了一个“卡通的世界”外,很少再有什么别的了。鉴于这一现状,有位作家在报纸上发出呼吁说:“作为一个作家,我和许多同行一样反对浅白直露的作品,难道这种缺少文学性、热闹一把就完的艺术品应该成为课外阅读的主流吗?”

这位作家的忧思不无道理。因为,作为美术电影之一的卡通,是颇受少年儿童喜爱的简洁而又明快的艺术形式,也是不用费脑子的视听读物。这种读物,可以使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得到愉悦、放松和休息。同时,优秀的卡通片还能启迪孩子们的思想,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但是,看卡通绝不应该成为孩子们文艺欣赏的全部。我们的孩子不应该被卡通所包围,尤其不应该忘记读文学作品。

在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不但要培养孩子们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在语言和文字方面良好的表达

能力。而恰恰眼睛整日价盯住卡通片和卡通画的“卡通迷”们,由于放弃了文学著作的阅读,头脑里尽是诸如“精灵”、“神兽”之类的怪物形象和画面,而使得他们语言贫乏,张嘴只会说“哇”、“帅”之类的惊叹语,甚至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下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至于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位作家所说:“他们写的作文,写的信和纸条也常常令人寒心。”不是偏爱,我觉得人应该从有阅读能力的少年儿童时期起,就多读些文

学著作,让孩子们从描写人类社会生活以及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学学作品中的遣词造句,特别是好的诗句和好的描写段落,都不妨背诵下来,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人们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爱好文学的孩子的整体素养,往往高于同年龄段的孩子,且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受益无穷。这不但被大量杰出的社会名人的成长过程所证实,而且成为一般的人们的共识。

少年朋友们,卡通固然可以看,但切莫沉迷于其中,过多地消磨宝贵的时光。让我们多读读文学著作,特别是文学名著,从人类优秀的文学遗产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