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风格和个性

我们无论欣赏哪一位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文学方面的也好,音乐、美术、影视等门类的艺术也好,都有其各自的、且又互相不可替代的艺术风格。虽然风格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但这属于共性,是合理的,它体现在独特艺术风格的个性之中。有时文学艺术作品的表现题材大体相近,由于是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也会在内容和形式上产生一定的距离和差别,各自有自己的个性, 这就正说明了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文学艺术作品的时代性,是指作家、艺术家把握时代的脉搏,为讴歌时代精神所创作出的作品的特性。它既反映出时代的精神,又歌唱出人民的心声。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的兴衰过程, 把地主阶级贵族阶层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以及他们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行径,揭露得淋漓尽致。同时歌颂了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这部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腐朽思想进行了批判,成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之作。又如洗星海曲、光未然词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了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勤劳勇敢,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其音乐气势磅礴,强烈地反映出时代精神,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文学艺术作品的民族性,是指作家、艺术家以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去反映现实生活,并具有本民族的特点,符合本民族人民的欣赏习惯的作品特性而言。我国有 56 个民族,正是这众多的民族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而绚丽多彩的各民族的文学艺术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比如我国盲艺人阿炳(华彦钧)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其旋律悲怆、起伏跌宕而又委婉, 在复杂深沉的韵味中,饱含着艺人本身对辛酸痛苦生活的体验。我们从这首二胡曲中,很自然地想到,在凄凉的月色下,盲艺人独操二胡倾诉心声的意

境。同时,也不难感受到乐曲那浓郁的民族风格。再如,被誉为“民歌大王” 的民间艺术家贺玉堂,他的演唱高亢激昂、朴实无华。我们跟着他的歌声, 可以领略到黄土高原淳厚的乡情和古代边关淳朴的民风,感受到陕北小调儿别具特色的诙谐,以及面对黄河而高歌的豪迈情怀。这样的演唱,不但具有浓郁的民族性,而且还带有淳朴的地方色彩。

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生活。但由于创作这些作品的作家、艺术家,都各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生活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加之各自的艺术素养,乃至个性与观点的不同,因而使得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运用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作品的艺术风格。比如中国画大师朱耷和潘天寿,两人都是画花鸟的,在技法上似乎都是以奇取胜。但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上却绝然不同:前者的画多取圆韵,具有含蓄深沉的古典美的风格;后者的画则取方棱,带有一定现代感的建筑美的风格。这就是说,二人作品的题材虽然一样,创作技法也大致相同,但由于审美追求上的差异,使得作品的风格则不同。再如西欧不少作曲家都写了倾诉爱情的小夜曲,其音乐抒情委婉,风格虽然相近,但也有差异。如舒伯特小夜曲的纯真、高尚,德里戈小夜曲的柔和明朗,德尔德拉小夜曲的流畅活跃,托赛里小夜曲的感伤叹息⋯⋯都有自己的倾诉的风格和意韵。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艺术的二度创作中,往往把同一个作品作不同风格的解释,这在音乐的演奏、演唱中尤其明显。比如,同样演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由杰出的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录音,风格简洁,富有力量;而奥地利指挥家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录音,则气势对比强烈⋯⋯这完全是指挥家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的理解与艺术处理所致。自然,在他们不同的指挥风格上,也表现了他们自己的个性。

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人的风格是在时代性、民族性的前提下形成的, 而时代性、民族性又通过个人的风格表现出来。即便是个人的风格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乐圣贝多芬近 30 岁时才开始创作《第一交响曲》,此后他又创作了八部交响曲。这九部交响曲的创作历程达四分之一个世纪。这九部交响曲,没有一点雷同,每一部都有自己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他的《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继承了古典交响曲的传统,从中能听出海顿、莫扎特的风格,但又有创新,富有戏剧性和深刻的内涵,体现了贝多芬早期交响曲的风格。有人将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比作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而把这两部交响曲看作是“英雄的青年时代”。《第三交响曲》(又称《英雄交响曲》)则是对传统交响曲的突破,体现了贝多芬理想中的英雄形象,形成了真正自己的风格。此后,他又创作的六部交响曲,不断以新颖的风格征服人心。其中,描写英雄与命运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第五交响曲》(又称

《命运交响曲》),体现英雄与大自然情结的《第六交响曲》(又称《田园交响曲》),以及表述贝多芬所追求的全人类团结友爱之理想的顶峰之作《第九交响曲》(又称《合唱交响曲》),都各自独树一帜,表明了贝多芬晚期作品在形式、内容与风格上的成熟和不断进取。

文学艺术作品是要让人们欣赏的,它越有独创性,越有个性,也就越有共性和普遍性。为此,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越多样化,能够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就越能满足群众对文学艺术爱好多样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