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咸宜“钢琴热”

80 年代初,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开始悄悄走进寻常百姓家,并逐渐从少年儿童中涌起并一直发展到成年人(老、中、青)的“钢琴热”。这种持续不断的“钢琴热”,大大刺激了我国的钢琴生产。据统计,80 年代初,我国钢琴年产量仅为一万台;1986 年则达到了三万台;1993 年已跃至八万五千台;1995 年竟达至 13 万台。全世界钢琴年产量为 100 万台,我国已跻身于钢琴生产大国之列,仅次于日本、韩国和美国,产量排在世界第四位。这为我国持续不退的“钢琴热”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从少年儿童掀起的“钢琴热”,体现出琴童家长们的种种心态。首先是人们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国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吃饱饭、手里又有钱的情况下,开始对精神生活有了进一步的需求。北京海淀区东升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除办好农业外,还办旅店、建餐馆,发展商业服务,农民收入年年增加。农民李洪春和他的妻子在 80 年代中期每年收入达 6000 多元,一

家三口人均两千多元。1986 年 10 月,李洪春花 2600 元为 6 岁的女儿李妍买了一台聂耳牌钢琴,请一位中学音乐教师教女儿练琴。不久,农家女娃小李妍学会了三四十首钢琴练习曲,还登上中国剧院的舞台,为上千名观众演奏了钢琴曲《邮递马车》、《送别》,博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其次,家长们从报刊上得知,巴甫洛夫学说中早就有触动指尖能促进大脑循环发育的说法。而弹奏钢琴则更需要左、右二手并用,眼、手、脑、脚共同配合,轻、重、缓、急协调处理。因此,学习弹奏钢琴对于促进大脑发育、训练思维敏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据《经济日报》记者对参加 1992 年北京市首届“希望杯”少年儿童钢琴比赛赛场上的 800 名琴童的调查发现:有 40%的琴童是

臂上带着“一道杠”、“两道杠”甚至“三道杠”标志的少先队干部;60% 以上的琴童在学校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记者在报道中不无感慨地说,曾几何时,人们总认为爱因斯坦在拉小提琴中萌发了“广义相对论”,达尔文离开了钢琴和音乐就会感到影响智力,是后人编造的“神话”。但是在今天,科学和实践已经开始在中国,在中国的无数琴童中证明, 这的确是事实!家长们认识到让孩子学琴,是对家庭的文化投资,是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是对人的身心素质的一种全面锻炼,是使孩子逐渐成才的一个方面。在拥有钢琴的家庭中,为培养孩子的占 60~70%,其中也不乏“望子成龙”者。再者,做家长的一代,往往过去在人所共知的年代中失去的较多, 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选择或得到个人所需要与爱好的东西,他们要尽力给后代创造条件,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藉以弥补自己过去年代中失落的东西。在 1992 年的“希望杯”赛场上,北京消防器材厂的一位中年女工的话很有代表性:“我是个‘老知青’,本来就有一种一无所成的失落感,加上我的女儿天生有病。因此双重的压力一度让我喘不过气来。后来看着女儿一天天地长大,一种做母亲的责任告诉我必须和女儿一起振奋起来。于是我想到了买琴,因为我觉得那可能是一种寄托。当时我只有 400 元钱。可当厂里的

同事们知道了我的苦衷时,大伙竟不声不响地帮我凑齐了 1900 元。说实话, 当时拿着这些钱我的泪都流下来了⋯⋯6 年过去了,钢琴伴着女儿长大了! 让我欣慰的是,女儿的钢琴年年获奖,去年还得了东城区的第一名!”看来, 在家长让孩子学钢琴这一现象中,蕴含有比让孩子当钢琴家更深刻的思想。最后,在让孩子学琴的家长中,不乏盲目趋同攀比、急功近利者。有的家长不管孩子喜欢与否,完全按主观愿望,认为别人的孩子学琴,我的孩子也得学。于是就买琴逼迫孩子学琴,有的孩子在重压下不得不学,时间久了便产生逆反心理,干脆造反不学。有关传媒也曾报道为反抗学琴而将自己手指折断的惨痛事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钢琴热”早已从少年儿童发展到青年和老年人。据

《文汇报》报道,上海学习钢琴的队伍中,有少年儿童、中青年甚至老年人, 保守估计学琴市民达到 6 万。在这“钢琴热”中,上海还开出第一家“公共琴房”,为中青年学琴者提供了一个提高、交流的社会场所;上海市老干部大学等开办了老年钢琴班,使美妙的琴音再添一曲“夕阳红”。在上海的广场、社区、校园文化中,活跃着一批“业余钢琴演奏家”。又据《光明日报》报道,在深圳,学钢琴几乎成了一种不可遏止的时髦。裹入这股热潮的,不仅有七八岁的孩子,也有 20 多岁的白领丽人,甚至两鬓飞霜的 50 多岁的女士也成了“钢琴热”中虔诚的初学者。他们学钢琴从来不是为了登台演出, 而是自娱自乐。因此,他们觉得生活变得充实多了。

然而,“钢琴热”也受到有利可图者的干扰。极少数滥竽充数者混在钢琴教师队伍中,有的根本没学过钢琴,甚至连五线谱都不懂,弹不了一支完整的曲子的人,也印上一张写有“××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名片,放胆招收学生从中赚钱,实在是误人子弟!而部分专业钢琴教师抑或专业演奏人员, 也未对业余钢琴教学给予重视,缺乏责任心,使得教学质量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促进我国业余钢琴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借鉴和吸收国外业余钢琴教学的考级办法与经验,从 1988 年起,上海和广州两地的钢琴学会率先开展了业余钢琴考级,中国音乐家协会接着成立了全国乐器演奏(业余)考级委员会,并于 1991 年开始试行每年一次的全国钢琴考级活动。不久,中央音

乐学院也制定了相应的钢琴考级曲目与办法。参加考级活动的学生,凡由专家委员会评判合格者,均发给所考级别的合格证书。这一做法,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程度和质量,又加强了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从而使钢琴业余教育健康发展。

钢琴考级本来是规范钢琴业余教育的手段。但是,却出现了一些令人不解的怪现象。一是由于学校在招生时会给“特长生”加分,因而一些琴童的家长在升学考试激烈竞争的压力下,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让孩子急于求成地“拔高”——跳级,为给孩子创造加分的条件,而违背钢琴学习的规律, 结果是适得其反。二是忽略基本功的练习,只抠考级的曲子,这不但使孩子力不从心,学得很苦,而且由于不是循序渐进,造成孩子对音乐失去兴趣, 有悖于孩子音乐修养与鉴赏力的提高。三是考级周期过短,考级活动频繁。加上考级主办单位不止一个,考级标准不一,这自然加重琴童及其家长的负担。因而钢琴考级活动应加以规范和统一,并且也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为好。

从少年儿童开始,直至发展到中青年和老人的“钢琴热”,已经持续了十余年。这无形之中培养了一支高雅艺术的群众队伍,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少年钢琴人才。据有关专家于 1993 年预测,钢琴在中国市场 15 年不会衰退。从这一预测以及每年参加考级人数不断增长的势头看,老少咸宜的“钢琴热”不会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