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美,体验美

人从幼儿期进入到少年期以后,往往具有鲜明的情感,对新的事物产生好奇心理,同时还渴望交往与自我表现。为此,在这个时期让他们参加艺术创造的活动,使他们生活在美的世界中,并去创造美,体验美,最终培养自身的美是非常必要的。

读文学名著,在音乐厅听音乐会,到剧场看戏,乃至到美术博物馆观画

展等等,可以增长文学艺术的知识,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这一点颇为重要。但是,参加艺术活动,不应该只停留在艺术欣赏的阶段,而应该参与诸如歌唱、演奏乐器、绘画等等艺术的创造活动之中,去创造美,体验美。的确,在少年时期从事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是相当重要的。国外有位音乐

学者曾把只会欣赏音乐的人,比喻成“识会烧火取暖的人”;而把既能欣赏音乐,又能演奏音乐的人,比喻成是“自己既会砍柴又能烧火的人”。因为, 只会烧火的人,只能取暖一次;而砍柴、烧火的人,却在砍柴时已经身体发热,可以取暖两次。这个生动的比喻很有道理。现在,人们重视对中小学生实施美育,让学生们不仅能欣赏艺术的美,还要亲自动手学习乐器,学习绘画、书法等,就正是要孩子们做“自己既会砍柴又能烧火的人”的具体措施。

现在的中小学里,包括校外的青少年活动场所青年宫、少年宫中,都为青少年参加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提供了方便。如果你的嗓音好,不妨加入合唱团。合唱是集体创造的艺术,无论你唱哪一个声部,你都首先融入其中,随着指挥的手势而与所有声部相互关联,且又默契地一展歌喉。从中,你会横向地感受到歌曲旋律流淌的优美,纵向地感受到四个声部的和谐;如果你会演奏乐器,不妨加入管弦乐队或民族乐队。合奏也是集体创造的艺术,置身其中,也必须像合唱团成员那样,和集体友好而又协调一致地创造美。置身其中,你会感到参加艺术创造的幸福,似乎在创造中体味到了思想境界的升华。这与作为旁观者去欣赏艺术绝然不同,的确有“两次取暖”的享受!这种自我参与式的艺术熏陶,包括学习掌握绘画、摄影、书法、戏剧、舞蹈等等姊妹艺术的技巧一样,可以真正地接触美、体验美和理解美,能够有表现创造性、想像力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对于净化心灵,完善人格,促使高尚, 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像“砍柴”那样,创造美,首先是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的。学习和掌握任何艺术技巧,都要方法正确,并且能够做到坚持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没有熟练的艺术技巧,是无法去创造美、体验美和理解美的。无论如何,没有好嗓子,不会演奏某种乐器的人,是不能将作曲家的歌曲和乐曲唱、奏出来,进行二度的创造的;没有素描的基础,不下苦功夫,怎能运笔如神, 画出最美的图画?其次,创造美,是需要激情的。唱歌也好,演奏乐器也好, 乃至作画等等也好,都需要感情和心灵的投入,体验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喜怒哀乐等等情感,乃至各种各样的意境,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可谓:“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二度的创造, 能使你产生快感,并真正体验出艺术的美。再者,创造美,本身就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能激发起我们对生活和追求科学与真理的热情,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山东省莒南县第二实验小学,从 1994 年起,在开足开好德、智、体、美、劳课的基础上,设置了舞蹈、绘画、器乐等兴趣小组,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便成为一个五彩缤纷的创造美的乐园。近几年,学校调动了学生发展自己个性和特长的积极性,不但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大大提高,而且共有二百多名学生在国家、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也荣获“山东省优秀实验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称号。可见,直接参与艺术活动,可以把美和道德修养融合在一起,可以陶冶情操,促进他们性格的形成,并有助于他们的崇高的公民品质。

少年时期能够参与艺术活动,像“砍柴”般地多“取暖”一次颇为重要。在这期间,根据少年的身心特点,及时让他们参与艺术活动,那是极为有益

的。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如下实例:

贝多芬 8 岁登台演奏钢琴,11 岁就写了清唱剧;

莫扎特 3 岁作有小步舞曲,8 岁时开始写交响曲,11 岁时写了歌剧, 14 岁登台指挥乐队演奏;

舒伯特 10 岁加入合唱团(唱第一高音声部),同时创作歌曲和器乐曲; 舒曼 6 岁开始作曲,11 岁时写合唱和管弦乐曲;

门德尔松 9 岁登台演奏钢琴,12 岁起写成清唱剧、钢琴三重奏、小提琴曲和歌曲⋯⋯此外,科学家爱因斯坦 6 岁学习演奏小提琴;印度诗人泰戈尔

12 岁开始写诗,14 岁、15 岁时还创作了数首歌曲;英国前首相希思 8 岁时就学习钢琴,15 岁时开始了指挥生涯⋯⋯所有这些有成就的人,大都在少年时期有过参与艺术活动,创造美和体验美的经历。

愿我们都来做“既砍柴又烧火的人”,去创造美,体验美,享受“两次取暖”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