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现真情实感

曾记得西方现代美学家苏姗·朗格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艺术的本质是情感。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融入了艺术家的情感,表现了艺术家所要抒发的特定的感情色彩。在其中,有的欢乐,有的悲伤,有的昂扬,有的愤怒,有的沉思,有的飘逸,有的热烈,有的幽静⋯⋯于是, 当人们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也随之受到感染,为之动情。由此,我们可以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

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写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其中,他以炽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写成的千古绝唱《离骚》,真是激情似火,大气磅礴, 想像新奇,语言绚美。他在诗中,反复倾诉其对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腐朽贵族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诗中还通过他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却又到处碰壁,最后只好效法殷代直谏被拒的忠臣彭咸,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而一死殉国。这首楚辞,充分显示了屈原向往光明、热爱人民、献身祖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真情实感和高风亮节。

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使得自由相爱的青年男女不能结成连理。为此, 他们常以死殉情。《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一个民间故事, 它就是以梁祝二人相爱开始,终以祝员外的干涉而没能成眷属,可谓“生前

不能共罗帐,死后天上成双对,千年万代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反封建的民间故事,后又搬上戏曲舞台。由于它以真情实感表现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故这一艺术作品流传至今,并于本世纪50 年代末,由陈钢、何占豪创作成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创造。乐曲在给我们“讲述”这一爱情故事时,是那样绘声绘色:既有春光明媚、乌语花香的音画世界,又有纯朴、美妙的爱情主题;既有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共读共娱的愉快情绪,又有长亭惜别时的依依不舍;既有英台抗婚的激烈场面的描绘,又有梁祝二人化作蝴蝶后的翩翩起舞⋯⋯这些用音乐语言表达的真情实感,深深打动了人们。这正是它自问世后不胫而走,并且传遍了世界五大洲,在世界上不少地方都出现过一曲《梁祝》惊四座之盛况的原因。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他于 1823 年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值欧洲各国反动势力复辟的年代。面对这种现实,贝多芬深感到时局的令人压抑,并在痛苦中煎熬,在沉默中思索。最后,他终于以其对反动势力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超人的技艺,创作出这部歌颂资产阶级政治理想的宏伟巨作。在这部包括有四个乐章的交响曲中,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既有苦难斗争的情绪,又有牧歌般的田园风格;既有悲叹和愤懑,又显示出不可战胜的力量,还有胜利之后的欢乐。贝多芬为了表现这种欢乐,特意在交响曲中加进了人声的歌唱,将他喜爱的席勒所写的长诗《欢乐颂》谱曲。因为诗中所向往和歌颂的,正是贝多芬毕生追求的理想。你听: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

人们团结成兄弟。

贝多芬就是这样以发自内心的激情,歌颂了他毕生追求的崇高理想—— 全人类团结如兄弟的欢乐。

艺术贵在真诚。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家应当具有三个特点: 真诚,真诚和真诚。”托尔斯泰如此强调“真诚”二字,说明没有真诚就没有美。当然,艺术家的情感,即真情实感并不是“千人一面”的。因而创作出的作品,即使是同样题材与体裁的作品,也都反映出各自的主观感情。比如莫扎特的《G 大调弦乐小夜曲》

(K.525)和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作品 48),都表现了作曲家的真情实感,抒情而又动听。但由于他们创作个性及其手法的不同,因而前一首弦乐小夜曲明朗、流畅,后一首弦乐小夜曲则在抒情中带有伤感的色彩。再以美术作品为例,同是山水画,而且画的是北方的山水,唐代王维所画的这类作品,给人以恬淡、闲适、娴静、悠远的感受;而北宋李成的这类作品,则让人感到萧疏、清旷。这说明,艺术作品的真情实感,是因人而异的。在这其中,同艺术家的造诣、个性、修养乃至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因素都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