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力

致家长和老师

提高青少年的鉴赏力,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老师和家长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里的审美教育,是通过音乐、美术等课程以及课外阅读等兴趣小组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们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气质,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单是学校的审美教育远远不够, 还需要老师和家长乃至社会上的多方面的配合。

提高鉴赏力,需要引导。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首先应帮助孩子们对欣赏的作品有所选择。而选择的欣赏对象,无疑应该是有益于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优秀作品。文学艺术,对人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的作用。优秀的作品,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人的素质和品位逐步高尚起来。人之所以要有艺术的熏陶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应该给孩子们讲解有关欣赏的知识。在这之中,既要有关于某一文学艺术门类的基本常识,又要有对作家、艺术家生平乃至创作某一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意图,甚至有关的轶事等等的介绍。当然,当家长的如果在这种种方面知识不足的话,不妨为孩子购买或借阅有关欣赏知识的书籍,为他们鉴赏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提高鉴赏力,需要厚实的知识做底蕴。为此,老师和家长要鼓励孩子们广闻博采,扩大知识面,不断开阔视野。在青少年时期,一般都很少有复杂的生活阅历,因而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中,难以像成人那样理解深刻。因此, 孩子们不得不在欣赏中凭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为弥补这一缺憾,可以让孩子们多读课外书(不仅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从书籍中了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开阔眼界。常言道,“读书万卷始通神”,开卷总有益。当然, 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读书,只能从抽象的意义上,抑或是从知识的角度上去理解,它毕竟代替不了有血有肉的生活经验。尽管“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有一定道理,缺乏生活阅历的少年很难深入吟味和领悟杜甫那感时抚事的诗。但是,老师和家长们不妨从增长孩子知识的角度, 让孩子们多读书。不可想象,一个知识贫乏、缺乏艺术教养的人,会有较高的鉴赏力。

提高鉴赏力,必须置身美的世界。为此,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乃至生活和大自然的兴趣。正如前苏联教育家瓦·亚·苏霍姆林斯基在《论教育》中所说,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生活在美的世界里,使他没有美就不能够生活,使世界的美能够创造出他自身的美”。置身美的世界,首先要让孩子们参加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中,使孩子们会看、会听,直到感受到美并理解美,激起他们对美的爱好。关于这一点,老师在学校里组织孩子们看展览、听音乐会等活动固然必要,但作为家长,恐怕带领孩子参与艺术活动更为重要。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无拘无束,其效果更佳。此外,在家庭中多为孩子创造艺术的氛围和条件,比如有录音机, 能够经常播放优秀的音乐供孩子们欣赏;有 VCD 机,可以让孩子欣赏好的影视作品;有精美的画册和摄影集,可供孩子们观赏⋯⋯实际上孩子足不出户, 就也有了家庭的艺术活动。应该说,这是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其次,参与艺术活动,不应停留在会看、会听的地步,还应参与直接创造艺术的实践活动。学校里的合唱团、小乐队、话剧队、朗诵组,绘画组、工艺制作小组等等, 都是为孩子们发挥艺术才能而设立的。而社会上的业余艺术学校、少年宫、

群众艺术馆等场所,同样为开阔孩子们的艺术视野并提高其艺术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事实证明,参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不但能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的深入理解,借助歌喉或乐器或画笔等,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体会艺术的表现力,而且还能促使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更加灵敏,训练人体生理器官动作的协调,提高思维能力和鉴赏力。为此,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们能实际地掌握一种艺术的技能,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艺术并从中受益无穷。

让孩子们及早对文学艺术乃至生活与大自然发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证实,人类在改造世界中所取得的成就固然不小, 但只有他们能够取得成就的 20%左右。这就是说,人类还有 80%的潜力没能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就是对少年儿童的早期教育不够,抑或是其方法缺乏科学性。为此,尽早科学地对孩子们实施美育,将会把潜在的人类智慧与创造力进一步地发掘出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若以 17 岁的人的智力为100,则儿童在 4 岁时已具备 5%,8 岁时达到 80%,剩下的 20%,是从 8 岁到 17 岁的阶段中得到的。这说明,人在少年儿童时期,蕴藏着接受信息刺激的强大潜力。一定量和质的信息刺激,对少年儿童智力的发展速度和程度,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作为老师和家长,如果能够按照这一研究成果,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年龄及其身心特点,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进行早期教育,让他们对文学艺术直至大自然等的美发生兴趣,那将是极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