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独处的世界
青春期的青少年既有热情的渴望、交往的扩张和个性的开放,又有自己独处、孤芳自赏的闭锁。不能说他们一概拒绝融入浩瀚的人际交往的海洋, 但部分青少年确实更乐于孑然独处,享受和安于平静独处的乐趣。他们把自己当作认识的对象,时时处处都在反观自省,并在不断地自我省视中塑造和完善理想的自我。这种对自我的兴趣,对交往的漠然与很多因素有关。既可归于内向的性格,也可归于对人际交往实际积极意义的模糊认识。我们提倡青少年积极、健康地与他人交往,但也不能强求,在讲清利弊得失的前题下, 还是让他们自己去决定自己对外交往的原则吧,不可强求他们按照成年人的标准去交往,去生活,他们毕竟是年轻人。也许他们洞悉和体验到了交往对丰富他们的个性、阅历和适应社会诸方面的种种好处后,他们就会自觉地在享受独处乐趣的同时,走出自我关闭的深宅大院,融入人际交往的海洋。
其一,交往是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一条迅速有效的捷径。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验,许久不见的朋友们聚在一起,简直就像开新闻发布会和信息交流会,信息容量之大之广令人难以预料,更有耳聪目明之感。每次聚会都会让我们在感情的满足之余获得新的信息。当代人的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书本以外的非正式渠道得来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自己百般探索、长期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问题,在与他人的偶然接触中,会突然得到启示、产生灵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确实能互传信息,同时,还能激发思想和人的创造性,使人顿开茅塞,独辟蹊径。
其二,交往能提高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加速自身社会化进程。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任何人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要想在其中游刃有余、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只有通过大量的交往才能实现。我们说的社交能力,主要指在人群中的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即与人通力合作的能力。在交往中,我们自己可以不断地学会控制和修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变换处世的方法,逐渐地掌握与人交往的规则和艺术,增强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使自己待人接物更加成熟。不难发现,那些社交能力笨拙的人,往往是平时自己疏于与人来往、极少经受社交锻炼的人。因此,主动地与人打交道,是培养自己社交意识和人际协调能力十分关键的一步。
其三,交往具有理解他人的功能。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掌握物品的性能只能在使用中,了解一个人则必须通过共同活动与人际交往。在交往中了解到的信息才是真实可靠的和生动的。尽管千人千面, 人各不同,性格有异,但每个人的行为是有规律可寻的。自己可以通过反复的交往活动,多层次的人际往来,把握审视对方的行事规律与态度准则,确定自己与之交往的深度与态度,达到了解对方,锻炼自己的目的。中国有句成语,叫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与人交往多了,自然就摸准和吃透了一个人的脾性与习惯,以后遇到与之相同的人,自己就会处理得得心应手,不会再有盲动和不知所措。
其四,交往是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有效方式。尽管认识自我的途径不
少,但通过交往准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确实是一条佳径。首先,人的自我意识与自知之明是通过广泛的交往,与别人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作用中逐步建立和成熟起来的。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交往,我们认识了别人, 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参照系,通过与他人的横向比较,了解自身的位置与状况。通过纵向比较,了解同龄人与自己的差距。这样,在交往中,自己的行为结果,或好或坏、或优或劣,必然会从他人的反映中得到验证。通过这种验证,反过来也可以认识自己在处世、为人、思想、言行等方面的特点, 丰富自我意识。其次,交往还是促进自我完善的有效手段。人为我镜,我为他光。别人不但是衡量自己品行的尺度,自己也为别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这是两句颇富哲理的话。通过人际交往,我们自己对别人的个性优劣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就能调整和改进自己。同时,和性格坚毅的人往来多了,自己也会由钦佩他人的品格力量,进而有意识地仿效他,从而使自己的性格变得坚毅有力;和幽默感强的人在一起,相处久了,自己也会慢慢地受到熏染, 成为一个健康而快乐的人。交往的范围越大,自己越能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与教育,自己的人格就更趋完善,精神世界也就更趋丰满。当然,“人为我镜” 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对别人不端的品行与不良习惯,可以引以为戒,在思想上提高警惕、增强自我免疫力和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