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起友谊的双桨

人与人之间真挚美妙友情的建立,并非自然天成,需要我们主动架起友谊的桥梁,荡起友谊的双桨,为建立和发展友情积极地创造条件。为什么有的人虽然满怀交友的热情,得到的却是人人回避的结果?为什么有的人其貌不扬却像磁石般地引得高朋满座?友情,它的萌发、开花需要适宜的土壤, 是基于双方一种相似、相同的经历与感受,是双方思想、感情相互交融、人际互动的结果。因此,青少年朋友们在交友方面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方面要努力增强个人的人际吸引力,增强自身交往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广交善择、寻觅知音。

其一,怎样使自己更有吸引力。人际交往是需要一些起码的本领与素质的,而友谊的建立更强调个性的魅力与人际的吸引。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容易引起别人的好感,充满人际交往的魅力呢?

  1. 尽可能多地拥有与自己周围的人大致相同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对事物的认识、看法与态度的趋同,容易使自己被别人所接纳。相似性是友谊得以产生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自己可能非常偶然地在一次班会的讨论发言中发现某人的想法与自己惊人地相似。这种相似的认识驱使自己强烈地要求与对方接近,而在近一步的接触中又发现了那么多彼此有共鸣和共通的地

方,因此,自己欣喜万分,像找到了盼望已久的瑰宝,急切地从一颗心走入另一颗心,而且,彼此越相似就觉得感情上越依赖。

  1. 保持独立的个性,培养人羡我有的品质。与周围人的相似性固然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但大同中的小异、人我的差异性—尤其是那些令人向往,但一时又做不到的品质与能力上的不同,会为自己平添新的魅力。由于自己所受教育、所处环境及各人的秉赋不同,使自己与同伴各具备不同的人格风貌,在容貌、气质、言行举止等方面显出独特的品质。这种独特性往往又是自己个性的魅力所在。人有求同心理,亦有补偿心理。当自己具有了动如脱兔的活泼迅捷,就会有安静如秋叶的同龄人对你充满羡慕之情;当自己意志坚强、处世成熟,就会有意志薄弱、心理依赖性强的人对你充满敬佩之意,从而通过与你接近使他们的心理得到补偿。所以,保持个性,让它发挥出炫目诱人的光彩,而不是压抑和消溶它,更利于友谊女神的降临。

  2. 保持学习和集体活动中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彼此的相同还是相异,品行的贤良、学业的优秀、知识的丰富、兴趣的广泛,这些都是足以令人艳羡、向往、尊重、敬佩和接近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最主要的, 也是最有共同点的实践就是学习,如果能在这共同的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获得学业上的优势,会使自己赢得莘莘学子们由衷的钦佩和友谊的垂青。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多数人在择友的标准中,都愿意和学业优秀的同学作朋友。因为学业成绩是一个综合指数,它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对一个人的智力、意志力、学习方法等诸多能力的一个综合性检验,是一个比较直观的衡量人的标准。优良的品行,诸如与人为善、待人以诚、讲信誉、守信用,是很容易获得众人赞誉的,连最邪恶的人都忍不住要对品行高尚者发出内心的赞叹。心灵的美好是一股巨大的人格魅力,它会把荣誉和友情带给你们。

其二,应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往。具备了上述的素质与吸引力之后,并不等于说友谊会自然而然地降临在我们自己头上。友谊的彩桥要靠我们自己主动去架设。与其内心向往友谊、埋怨别人对自己不理不睬,不如自己主动出击,寻找和建立友谊。正如朱伯儒所说:“埋怨别人冷淡,不如首先燃旺自己这块炭,去温暖别人。”友谊,从根本上说是因双方心灵的默契、感情的沟通而达成的,但没有交往与接触,虽然内心倾慕但踌躇不前,也会使友谊与自己失之交臂。不主动去交往,就不能由生疏到熟悉,由表层的交往关系达到心灵的契合。人们常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对于多数朋友来说,建立一拍即合、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友谊固然难得,但多数友谊关系的建立却有一个一方主动与另一方频繁接触、逐步接近的过程。不经过这一过程,关系就很难达到深入的层次。因为只有通过频繁的接触,打交道, 才会使对方了解认识自己,产生交往的动机。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交友经历, 感受过交往之初尴尬的窘态和度过陌生、心理排斥阶段后的两人相交如水的友情。当然,当自己主动地与人接触,几次下来发觉对方无意与自己深交, 适时地中止交友的努力也是十分明智的。

其三,审慎地选择朋友。朋友对于我们自己一生中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不但影响着自己的言行、穿着打扮、处世方式、兴趣趣味,还影响着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对自我的认识。以前,我们自己相当愿意成人对我们的评价,遵从成人的指点,可现在同伴们嘴里没有任何溢美之词,我们自己却感到一种强大的同化力量,使自己自觉不自觉地在思想行为等诸多方面愿

与同伴接近。朋友的赞赏令自己心满意足,而且,朋友对自己的贬低、背信弃义和不辞而别最能使自己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情绪低落、怀疑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存在。因此,审慎地择友对于自己建立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发展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交友之道,莫敢不慎。要作到择友审慎,就要在交友上悠着来。在还未了解对方基本品质之前,仅凭一时的谈得来和相互欣赏就急急忙忙贸然地把自己的信任与情感全盘托出,是容易为以后不良关系的展开埋下伏笔的。恪守日久见人心的古训,通过与他人的多次交往与活动,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谈与举止,就可以洞悉对方的个性、爱好、品质,觉察他的情绪变化,从而判断他是否值得深交。

交友是应该有选择的,而且要从善而择,和好人交朋友,自己才能提高、完善。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长期与一个人在一起,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作朋友呢?这个问题不能笼统而论。因为每个人的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择友上也有不同的标准。对于那些统治欲、支配欲较强的人,他可能更愿意选择那些顺从的人作朋友;喜欢邮票、钱币的同学就愿意找这方面都有小成绩、小规模的伙伴扎堆,有机会在一起谈论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不过,择友是有一些规则的。古人云:“择友如择师。”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喜欢找各方面或某一两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作朋友。以强者、优秀者为自己平时行为举止的榜样,这一点,在青春期青少年中尤为明显。比如,有的同学指责同伴中的一个“喜欢当官的,尽跟班干部在一起”。其实这位同学的选择是对的。这是他出于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树立独立人格的紧迫感,是出于使自己迅速强大起来、建立理想自我的渴望。无论古今、东方西方,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所以无可指摘。况且,在同龄人中,能力强、见多识广的人更容易赢得朋友和友谊。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见到别人的长处,应该学,见到别人的短处,应该戒。不可盲目自满和自悲,只要自己肯学习,肯修正自身的不足,将来一定会有作为。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对于如何选择朋友有一段忠告,他说:“不要接近那些竭力使人丧失信心的人,这是渺小的人所固有的特点。伟大的人物则相反,总是使你产生一种感觉:你可以成为伟人。”对于刚刚想摆脱对父母精神上的依赖、萌生一点独立感的青少年来说,独立面对世界的信心是稚嫩而不坚定的,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着对未知社会的向往与恐惧,这时候是多么需要别人热情的鼓励和真心的抚慰!所以,要选择那些能够激励自己的人做朋友。倘若交友不慎,那是很伤元气和伤神的事,也是不幸的。渺小的人一般都心胸狭窄、嫉妒心强,惧怕别人超过自己,所以,他总是不露声色又想方设法地摧毁别人宝贵的自信,忽视别人的成绩,夸大、赞扬别人的缺点、弱点,使人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自卑。因此,要尽可能地避开这种人。

其四,建立自己的择友标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俗话说,闲人爱串门,忙人不出门。所以,一般人都爱选择那些与自己志趣、爱好、脾气、个性、理想相同或相近的同伴为友。彼此的相似性,不但可以给自己心灵以安慰,还能让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从各种交往和活动中加强、加固相互间友谊的纽带。在相似的人中寻觅知音,往往是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行为。但对那种与自己不同的、个性气质和能力可以互补的人,则需要自觉地交往。这些更利于自己在知识上、处世能力上、

个性成熟上的较快而全面地成长和发展。与自己差异较大的人,往往会给自己更多的启发,开扩自己的视野,使自己从别人那里学到和看到另一种思想境界和性格特征,从中也学会同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处世的本领,增强自己宽容和理解别人的能力,为今后真正走上社会,开拓事业发展的层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成长中的青少年在交友类型上放得越宽,就越利于自己的健康全面的发展。那么多层次、全方位的朋友网无疑对自己的发展是有益的,当然,应该把那种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小人”排除在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有一两个敢于直陈己过、当面批评自己过失的诤友,那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因为挚友对自己的批评是出于一种我们自己可以理解的平等关系上的关怀与善意的指责,所以,这种情形也很容易被自己接受和采纳。不单如此,我们自己也非常喜欢在喧嚣了一天的沉寂之后,自省吾身、希图完善自我,找最亲近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乐意倾听同伴对自己的渴望之言,肺腹之言,净化心灵,以利再战,去迎接更大的挑战。青春期的困惑无处不在,自己在纷乱的世界中是多么想盼望朋友在倾听自己内心的表白时,能及时地为自己指点迷津,让自己困惑的心灵顿开茅塞。导师型的朋友常常会使处在迷悯混乱状态中的自己眼前燃起指路的明灯,使百思不得其解的愁肠一语解开。除了要交上述关照自己心灵苦乐、关注自己内心细腻感受的朋友外,还应交一些纯粹玩伴型的朋友。在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的衬托下,使自己与同伴在学习之余能一起愉快地度过闲暇,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集体中的和谐,也是一件极富浪漫色彩的好事,不仅陶冶了大家的性情,也增进了相互间的友情,在大自然中捕捉生活瞬间的美景,照上几张彩色照片,日后也可分享和重温这远去的温馨,更是其乐融融,其乐无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