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刘绍棠

  1. 岁,不知不觉中我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一年前,1946 年我 10 岁,离开运河滩上的儒林村,到通州城内的模范小学念五年级,当时叫高小一年级。作文课上,老师允许我自由命题,把我的作文公布在全校佳作栏,供全校同学欣赏。于是,我对写作越来越有兴趣。那时候,我很喜欢听评书,便模仿评书的手法和评书艺人的口气,写起武侠小说,给本班同学传阅,后来被老师制止。

我又模仿当时在小学生中很受欢迎的《国语千字报》,办起手抄小报。我买了一张白纸,仿照《国语千字报》的样式,划分版面和栏目,以仿宋字体抄写我自己的和其他同学的稿子,还用水彩画一些花花草草,装饰标题。每期小报在全班同学的手中传阅一遍,回到我手里已经是一张烂纸了,但是我的心里非常快乐。

手抄小报出版了两三期,本班的一位同学告诉我,益智学会的人想跟我交朋友。我是住宿生,只有星期日才能走出校门;那位同学是走读生,每天下学就回家。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日,那位同学把我带到北门的崔家老客店。

我们走进客店后院的菜园。

菜园里有一眼辘轳井,一个剃光头的青年,只穿一条背心,挽着裤腿, 正在打水浇菜。他见我到来,便停止打水,笑容满面地走过来跟我握手。他是潞河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名叫崔振林;我那位同学是他的邻居,所以他知道我的作文写得很好,而且还会写小说。他给我拔了一堆水萝卜,在柳罐斗里洗干净,请我吃了个痛快。然后又带我进城,找一位名叫鄷德昭的同学。鄷家就在模范小学的西墙外。这位鄷德昭也在潞河中学念高中二年级,年青英俊,他的父亲是一位中医。

我们三个人又穿过整个通州城,走出旧城南门,到南下关村找他俩的一位老同学。他俩的这位老同学名叫王连城,初中毕业以后失学,又找不到工作,在家里吃闲饭。

王大娘给我们做午饭,我听他们谈话。这才知道,他们三个人都很崇拜鲁迅先生的思想、道德、文章,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非常不满。他们成立益智学会,阅读进步作家的作品,希望将来也从事文学创作,为社会服务。他们想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创办以小学生为对象的油印杂志《益智周刊》。他们商定,《益智周刊》的二分之一篇幅发表知识小品和高小毕业生报考初中的试题解答。王连城和崔振林各自负责二分之一的编选刻印工作,鄷德昭负责印刷、装订、发行。他们要我写一篇小说,在《益智周刊》上连载。

创刊号发表了我的作文《我在歌声中》,此后各期便连载我的小说《飘零》。那是我模仿刘大白先生的《三儿苦学记》,以我从农村到县城上学的经历为原型而写出的一连串故事。《益智周刊》发行几百份,只收成本费。在王家,益智学会办了个图书馆,会员可以借阅。从此,我每个星期日

都到王家借阅小说,先后读过鲁迅、茅盾、老舍、巴金、曹禺、丁玲、沙汀、艾芜、萧军、萧红、黄庐隐、谢冰心等人的作品,打开了我的文学眼界。我在学校,每天吃的都是窝头、咸菜、菜汤,王大娘疼爱我像她亲生的孩子, 给我切面条、蒸馒头、包饺子,解一解馋。她家的日子也很穷,却舍得给我吃。

  1. 岁,我高小毕业了,考取了北京市立男二中,离开了通州,但是每周都和王连城、崔振林和鄷德昭通信。不久,《益智周刊》被国民党通州警察局禁止出版,我的小说《飘零》也中断连载。节日放假,我从北京回到通州,

    跟他们三人见面,他们三个人都更加痛恨国民党。

1948 年 11 月,通州解放,他们都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回忆往事,三十五六年过去了。我的这三位老大哥后来都没有从事文学创作却把我引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作家,我深深感念他们的扶植和帮助。

(本文作者系当代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