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 读
——童年生活片断
葛翠琳
童年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它就像刻在石头上的花纹,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也抹不掉它。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偏僻的小镇度过的。一座古庙改成小学,阴暗的侧殿是教室,院子里有躺倒的石碑,残缺的石龟,还有一只生了锈的大钟,长着杂草的校园空旷而又荒凉,我就在这里读书。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玩骨头子儿,那是从羊腿上取下来的小骨头儿,光滑匀称,四面形状不同,染成各种颜色,是很好玩的玩具。亲密的小伙伴们,常常互相赠送这样的礼物,表达深挚的友谊。如果谁有几个小巧玲球的羊骨子儿,大家就非常羡慕。我们没玩过商店里买的玩具。有时候,大同学用花纸折叠成小玩意儿,或者用丝线缠绕起来做成小粽子、小葫芦,挂在我们的衣服扣子上,就像佩带了贵重的珍珠宝石一样,喜爱的了不得。我们活动的天地非常狭小,除了学校只有两条大街几条小巷,一块糖没吃完就能跑遍全城。但我们在学校里却有一件最快乐的事,就是上晨读课。
什么是晨读课呢?
在正课开始以前,同学们陆续到校,走进教室,就坐在位子上背读课本儿。那时的教科书课文很简单,天天朗读,背得烂熟。淘气的同学就坐不住了,老师就利用这时间给我们读课外书,读完一本又读一本,从不间断。这位老师瘦小的身材,清秀的脸有些苍白,一双温柔而又善良的眼睛,时时闪出甜美的微笑。她讲话的声音很轻,但却很清晰,仿佛琴弦发出的悦耳声音。她是外省人,住在校院里西北角大殿旁的一间小屋,清晨,谁第一个到校, 就能看见她屋子里小油灯映在窗纸上的亮光。她一听到教室里有动静,就立刻走出自己的小屋,陪着到校的学生坐在教室里,等同学们都到齐了,她就给我们读有趣的书。记得读《寄小读者》的时候,老师每天读一段,读完了, 让我们背诵,我们很快就背熟了。老师还给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我们都能背出来。另外老师还读过《万卡》、《爱的教育》等等。那些生动的文章,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教室里静悄悄,只听见老师一字一句地读着。她的声音温柔而又深沉,当她读到最感人的段落时,就停下来沉默着。这时候,几十颗幼小的心灵,就和老师一起思索着,眼睛里含着泪水,回味着作品中的情景。我们的心离开了阴暗的教室,离开了荒凉偏僻的小镇,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我们认识了许多可爱的人,熟悉了许多有趣的事情,长了不少见识,了解了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欣赏着一幅又一幅悲哀而又感人的画面。在奇异的童话世界里漫游,我们为美好的情感滋润着,常常出神地忘记了自己。这生动的晨读课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促使我们一个比一个更早地到校。有一次下大雪,我跑进校院,发现老师的屋子里没有灯光。我以为她还睡着, 不愿吵醒她,就站在她的窗外等着。天大亮了,屋子里还没有动静,我的手脚都冻僵了,正要推开老师的屋门,老师却从教室里走了出来,她见我头上身上落满了厚厚的白雪,忙跑过来,拍落我身上的积雪,领我走进教室里。我看见屋子中间放着一个大火盆,通红明亮的火焰在里边跳着,一些还没烧透的玉米骨头,还冒着一丝清烟。老师让我坐在火盆旁边。我的棉袄袖子又
瘦又短,没有手套儿,小手冻僵了,她不让我在火上烤手,却让我把冰凉的小手儿伸进她的衣袖里暖着。我那像冰块似的小手儿温暖过来,这才发现老师的双脚全湿透了。泪水在我的眼睛里打转,我有些难为情,就扑在老师的身上把脸藏起来。这时同学们陆续跑进了教室,惊奇地叫着问我:“怎么了?为什么哭呀?”老师没讲话,只是用手绢儿擦干我头发上的雪水,用手揉搓我那冻红的耳朵。等大家都坐下来,她就开始读一篇故事——法国都德写的
《最后一课》⋯⋯那个不爱学习的小孩子,在敌人统治下再也不能学习祖国的文字了,他的悔恨心情,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除了朗读有趣的书,老师还让我们在晨读结束时轮流讲演,围绕着爱国的主题,许多同学一遍又一遍他讲这些内容:
“⋯⋯外国讥笑我们中国人是一盘散沙,不!我们几万万同胞将团结成一个巨人⋯⋯”
“⋯⋯外国人讥笑我们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不!中华民族将为自己的英雄儿女自豪,我们的国旗必定在全世界受到尊敬⋯⋯”
“⋯⋯外国说中国的地图是一片桑叶,世界列强是蚕,正在一口一口地吃掉它,不!我们要振兴中华,使祖国日益强大,列强再不敢侵略我们祖国神圣的领土⋯⋯”
同学们挺着小胸脯几,仰着头,慷慨激昂地讲演着,有时还举着小拳头高呼。讲演结束,大家情绪很兴奋,颇有雄纠纠气昂昂即将奔赴战场的劲头儿。这时老师就鼓励我们说:“同学们!为了使祖国强盛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她静静地看我们一会儿,就打开课本,开始讲课⋯⋯
40 多年过去了,老师在我心中撒下的种子,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时候、任何力量也不能摧毁它的。老师那亲切的声音,永远振荡着我的心, 仿佛她就在我身边,用期待的眼光注视着我⋯⋯
作者介绍葛翠琳,女,著名儿童文学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野葡萄》、《翻跟头的小木偶》等童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