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景象

第一章 机器人是什么一、幻想中的机器人

能不能制造一种机器来代替人进行劳动呢?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曾激励了多少人去探索去研究。如今,这个梦想已不再是梦想了。如果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机器人已悄悄来到了你的身边,走进了你的生活。

机器人是一种可以模仿人类的某些动作的机器。也许有人会问:机器人怎么能模仿人的动作呢?其实,机器人是在受一个东西的指挥和控制,那就是电脑。电脑对于机器人,就相当于人脑对于人了。人脑对人发出“指令”, 人便按“指令”办事,而机器人中的电脑是对机器发出“指令”,机器人便按“指令”完成动作。人类把要机器人完成动作的“指令”放在电脑中,然后打开开关便可以了。

有人也许会“望文生意”,便以为机器人便一定像人了,其实未必如此。在外观上看,机器人并不一定是像人的,但它会自动执行自己的工作。“机器人”名称,是捷克一位剧作家卡罗·堪培克在 1920 年最早使用的。这个称呼首先出现在他的剧本《罗森的宇宙机器人》当中。在这个剧本中,罗森设计并制造出了一批工业机器人,在最后,这些机器人变得非常聪明,因而统治了世界。堪培克选用“机器人”这个名词,在捷克文里的本意是“强迫工作”。从此以后,“机器人统治世界”的这种想法便成为许多科幻小说和电影的主题了。

其实,有关机器人的最初设想要比堪培克早几千年。在古希腊的神话中, 据说火神哈佛鸠斯曾经用黄铜制造了一个名叫泰勒斯的巨人,并且命令泰勒斯看守克里特岛。在故事中,泰勒斯将自己的身体烤热,当有入侵的敌人时, 他就抱紧入侵者将他们烫死。古希腊人也还曾利用“会说话的雕像”来作为神的代表。当然,这些雕像并不能自己说话,而是有人躲在雕像里面借着传声筒向人群说话。这也可以说是几千年前人类对机器人的一种幻想吧!

当然,光有这些幻想是不够的,只是等到工业发达以后,这些幻想便逐渐得到实现了。比如有人设计并制造了一种抄写娃娃,从正面看上去,的确很像一个小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写作业呢。在这种抄写娃娃的机械装置中有一个圆盘,上面 40 个楔子,每一个楔子控制一个字母的字形。当圆盘旋转时,

抄写娃娃便开始书写,这装置经过调整后可以写出多达 40 个字母。

乔治·摩尔在 1893 年制造了一种蒸气战士,样子很像人,是用瓦斯锅炉来提供动力的。瓦斯从这种“蒸气战士”背上的管子灌入,蒸汽则从嘴上的烟管排出。据说它行走的速度可达时速 14 公里,这已经和人速差不多了。

更妙的是美国披隆店为了招揽顾客,使用一种表演机器,人称克郎克大叔,外表看上去很有点像麦当劳快餐店门口长椅上坐着的假人。它可以利用开关、马达和压缩空气来表演 32 种不同的动作。

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在任何方面都不会比别的民族起步迟。同样,在机器人的探索方面,更是显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潜力。

在中国古代,虽然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机器人,但是,我们的祖先却很早就制作了各式各样模拟人的形状和某些行为、能够自己活动的机械,叫做“机关”木人、“偶人”或其他的名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则相当复杂。

应该说,它们正是现代机器人的始祖。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殉葬用的“俑”,这种“俑”是一种简单机械,它是能够自己转动或者跳跃的木人。

秦汉之际,又出现了能够演奏各种乐器的铜人,代替人演奏。

三国时期,出现更精巧的木人。当时著名的巧工马钧制造了很多木人, 有的能击鼓吹箫、跳舞击剑;有的能缘墙倒立。而且,制作得已是相当的精巧。

两晋时期,出现了一些不同功能的机器人,这个时期的机器人已不再是玩具,而是带有实用性质的了。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可以看门、可以替人舂米的木人。

到了隋唐时候,机器人越来越精巧。当时制造的木人可以奏音乐,击磬、撞钟、弹筝、鼓瑟,都能形成曲调。也有的可以唱戏、跳绳、舞剑、掷轮, 都和人差不多。

唐朝开元年间,有人制作了一种能自动行乞的木僧人。据有书记载,当时有人用木头刻了一个和尚,手拿一个碗,自动行走,当碗中的钱满了的时候,就会自然发声:“布施!”当时很多人竟相观看,很多人都向木和尚施钱,让木人发“布施”的声音。

据《新五代史》卷三十一中《周臣传》记载,后周时陶谷曾作过“木偶耕人”的颂歌,可以看出,当时已经造自动木人从事耕作了。

宋代天文仪器中,报时机器人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巴蜀人张思训作浑天仪,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有十二神,各值一时,时至则自执牌盾,环环而出报时刻,比定昼夜之长短。

到明代中叶以后,欧洲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一些中国学者努力汲取西方文化,使它与中国古代文化相结合,制造了一批新的机器,其中已包括机械人。当时著名机械工程师王微在没有中进士之前,曾在家乡每当春夏耕播之时,做很多的木偶人帮助干活,有的舂米,有的簸,有的汲水,有的做饭,有的操杖做饼,有的抽风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