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光——历代圣贤
作为华夏文化重要发祥地的中原,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圣人,比如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字圣许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等。
他们不仅以其伟岸的人格为人们所敬仰,而且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创制了一大批经典著作,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
中原历史名人辈出,既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也有社会贤达和社会名士,如兵家吴起,政治家春申君、孙叔敖、李斯、张良、司马光、包拯等。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主要在河南焦作一带活动。这些名流对社会历史进程或者社会风尚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
范蠡功成身退成商圣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即河南南阳淅川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辅佐越国勾践,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范蠡从政,是他人生的转折。他的行为举止放荡不羁,人性率真,颇有道家风范,但范蠡也有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他的思想特征,可称儒道互补或外道内儒。
公元前496年前后,范蠡携文种远赴吴越,因在吴国难展才华慨然离吴入越,辅助勾践20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于是,范蠡向勾践提出了自己隐退的想法。勾践极力挽留,并威胁他说,如果坚持要走的话,就会杀掉范蠡及其妻子。但范蠡并不动摇,决然地走了。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他喟然感叹:“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山东陶地,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他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
没出几年,范蠡经商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并成为我国道德经商的儒商之鼻祖。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范蠡非常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市场规律,做事有准备,不盲目。据时而动,得失均衡。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面论述很有价值。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面前,超时以待,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同时,范蠡“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知道货物何时需用,才懂得货物的价值。只有把时和用这两者的关系搞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
范蠡还创造了“三八价格,农末俱利”。他以为: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
另外,范蠡还强调“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要合理地贮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货物质量。
范蠡在经商中,一直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种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我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范蠡“富好行其德”,是因为他意识到物聚必散,天道使然。《老子》有云: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范蠡从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的道理中隐约感觉到久受尊名,不祥的道理,可以说与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旁注]
道家 我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慎到、杨朱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夏阳即陕西韩城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我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分为81章,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阅读链接]
范蠡无论从政、治国、经商都是成功者。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就他个人而言,范蠡既拥有古代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有道家顺应自然大道的豁达人生观,儒道互补,外道内儒,顺应自然,所以他无论是在从政还是经商中都保持了心态的平和、淡定。
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尤为可贵。他说,治理国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这叫持盈,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这叫定倾,平时治理国家政事要得当,这叫节事。
范蠡并把这三点与天地人结合,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地,节事者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