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争艳的中原乐舞

中原文化是5000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原地区的民俗,也多表现在种类繁多的舞蹈与音乐中,在这块土地上活跃着的民间舞蹈有数百种之多,表演的内容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郑州邙山古荥镇的龙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龙灯节,方圆几百里的百姓都涌向古荥观看,据说清乾隆、光绪二帝都曾亲临古荥观看龙舞。

之后,古荥龙舞得以创新发展,演技日益精湛。它汲取了各种龙舞的特点,又不同于其他龙舞,故事完整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表演场面宏大,艺术风格独特。整场表演分为鱼跃龙门、金龙出南门、龙蜗玉柱、二龙相戏、解救青龙、二龙戏珠、胜利对舞等10个场面。

古荥龙舞流传至今,其影响之大,历史之悠久,在中原地区是不多见的。

“笑伞”是流传于荥阳一带的民间艺术。传说隋大业年间,瓦岗军起义,翟让用李密计,破金韩关,进取荥阳。隋炀帝派大将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协同荥阳太守郇王庆合兵讨伐。

瓦岗军初战不利,于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歌舞艺人,随民间社火一起混进城内,里应外合,一举攻克荥阳。笑伞就是义军当时扮演的节目之一。后世歌舞队中执伞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员各两人也是义军勇士。

“律棒鞭”是流行于荥阳一带的民间歌舞,起源年代不详。演员只有3人,一男二女。细乐器伴奏,由8至10人组成,其节奏轻松、流畅。

表演时,男演员饰相公,女演员饰小姐,手持竹眼钱。舞蹈动作从曲调过门开始,男演员即右手持扇,载歌载舞,而女演员则手持竹鞭,随节拍上下击鞭。舞蹈反映青年男女踏青相恋。

“独角兽”是流传于新郑一带的独特民间舞蹈。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刑天舞戚的故事创造的,反映出对不畏强暴的断头英雄的崇拜。

在伴奏中,舞者绕场蹦跳翻滚、窜桌子,并以腰部的夸张表演,表现独角兽暴躁怒吼或温顺平静的表情。后在急迫的“闹台”乐曲伴奏中,斗兽者执鞭出场,与独角兽打斗拼搏。其动作粗犷诙谐,生动有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跳经担”是流行于新密一带的民间舞蹈。在庙会期间,妇女们挑着自制的花篮“经担”到庙会神前进香,然后在神前空地上边哼经曲,边跳经担,以示对神灵的虔诚。跳经担的音乐与伴奏主要是经曲,使用的乐曲是木鱼和碰铃,伴唱的是经曲。

“张公背介母”是流传于新密一带的民间舞蹈。参加演出的只有两人,服装道具简单,人物造型幽默风趣。表演时,舞曲采用地方戏曲中的流水板、阳调、银扭丝、汉江等曲调。

据传张公是晋国贵族介子推的家仆,介子推躲在绵山,不愿出仕,晋文公为逼他出山而焚绵山,介子推被烧死。张公将介母背出火海,并认为义母。张公为人忠厚,外出时唯恐介母在家寂寞或遭野兽伤害,因此无论耕地还是赶集都要背着介母,直至介母寿终。后人为纪念张公仗义行为,编排此舞,以表敬仰之心。

“独脚舞”是流传登封一带的民间舞蹈。据传兴起于清末,是以高跷打底、杂技镶边的融杂技、高跷舞蹈为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

表演者通常扮演一个老汉,身穿马褂,头戴尖顶毡帽,腰系板带,足蹬抓地虎鞋,身背操子铃,手中拿一根用普通木棍做成的长1米、粗约10厘米的高跷,以迅速动作跃上场,两腿紧紧地夹住高跷,进行各种舞蹈动作的表演。

“鹬蚌舞”也是流传于新密一带的民间舞蹈。以夸张手法,将鹬蚌拟人化,表现鹬蚌河边争斗,互不相让,结果双双被渔人所获。舞蹈幽默,妙趣横生,富有民间色彩。其乐曲采用打击乐谱配合演出。鹬蚌舞的故事情节,是根据“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寓言演变而来。

“高跷拉犟驴”是流传于登封一带的民间舞蹈。兴起于清乾隆年间。据传由于登封多山,交通不便,人们多以小毛驴为交通工具,由此便形成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高跷拉犟驴的传统演出形式主要是跑圆场、过河、上坡、下坡、卧驴等。音乐采用锣、鼓、镣伴奏。三人参加表演,一个扮老汉拉驴,一个扮老婆送闺女,一个扮闺女手拿芭蕉扇紧跟后边,以各种舞蹈动作配合表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猩猩怪”也是流行于登封一带的民间舞蹈。据说源于原始社会。道具有大猩猩皮。表演时舞者钻入猩猩皮内,伴随着锣鼓声进行表演。猩猩怪动作单调、古朴,主要是摇头、摆尾、翻滚、腾跃,乐曲节奏极强,随着大猩猩的动作即兴演奏出一连串热烈、欢快、强劲的音符,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八方村的猩猩怪社在登封很有名,一出社就是100多人,几十根梢子棍护社,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气势威武。猩猩怪社表演时,既可表演拳术,也可表演单兵器,既可表演拳术对打,也可表演器械对练,既可地摊表演,又可上高台表演,花样繁多,惊险刺激,表现了拳师们高超的技艺。

一般来说,只要各村逢会,八方村的猩猩怪社都会受邀前去助兴。从某种程度说,正是因为有武社火的存在,八方村传统少林武术才得以不断传承。

社火表演在我国很常见,不过,大多都是文社火,武社火则是河南登封特有的,登封人把传统社火和登封特有的武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火,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猩猩怪和独脚舞。

独脚舞相传从大禹治水年间就流传在登封市君召乡胥店村、前孟村及附近村庄,又名独角龙,俗名独腿猴,是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很奇特,看起来类似独腿高跷,但和高跷又有很大区别,高跷是人站在棍顶上走动表演,而独脚舞则是人站在棍中部,双腿夹住棍表演,这种表演形式在全世界也可说是独一无二。

“吹歌”是流行于新密一带的古典民族器乐艺术。据说源于北魏,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是服务于宫廷贵族阶层的音乐。

传说,明朝景泰年间,一位祖籍密县的翰林告老还乡后,前往超化寺参拜,将吹歌传授给僧人。清朝初年又由超化寺中僧人传给当地百姓,从此流传民间。

吹歌所用乐器管子、十八笛笙均系祖传,特别是十八笛笙,音色优美、清脆、洪亮,在同类乐器中实瞩罕见。演奏风格质朴、明快、高雅,常用于节庆、娱乐,不参与婚丧嫁娶。

超化吹歌的曲牌有30余首,其中以“传令”、“五六上”、“清河令”、“撞倒墙”、“神童子”、“爬天桥”、“观灯”、“小虫闹”、“圆簧”、“双叠翠”、“剪剪花”、“凤凰三点头”等演出较多。在演奏过程中以组曲形式任意反复,形成一种独特演奏风格。

[旁注]

程咬金 山东东平县斑鸠店人,唐朝开国名将,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封卢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程咬金还是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程咬金是一员福将,其三板斧相当厉害。

介子推 晋国贤臣,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社火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上古祭祀活动,“社”,古指土地神,社火有祭祀、祝福之意。后成为我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亦称“射虎”,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

大禹治水 我国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负责治水。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阅读链接]

在河南这块土地上的民间舞蹈还有大型舞蹈,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跑帷子》和《跑阵舞》是由古代战争中的陈兵布阵演变而来的,反映了变幻莫测的古代阵法。

《打独角兽》和《扛箱舞》反映了人与怪兽搏斗,最后战胜怪兽取得胜利的情节。《狮子舞》、《麒麟舞》和《猫蝶舞》是典型的模似舞蹈,通过舞蹈造型,模仿动物的各种姿态,惟肖惟妙,生动传神。

《打春牛》和《打铁舞》模仿的是人们生产劳动时的情景。《八美图》、《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竹马舞》、《高跷舞》等舞蹈生活气息浓厚,富有情趣,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