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大气的河南豫剧

豫剧是发源于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我国五大剧种之一,居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以及新疆、台湾等地都有豫剧团体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

豫剧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豫剧的起源最早有三种说法:一是,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成;二是,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三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后发展而成。

豫剧诞生在七朝古都、东京汴梁城的开封绝非偶然,这得益于开封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乐舞活动。特别是宋代,开封作为首都,勾栏瓦舍遍布全城,宋代《东京梦华录》有明确记载,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

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年间成书的《岐路灯》和1788年《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

在清末,豫剧已经形成五大声腔,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的沙河调和以濮阳、菏泽为中心的高调。

豫剧五大流派逐鹿开封,形成唱腔大融合,特别是一些文人的参与,使豫剧吸收各派之长相互学习竞争,开创了豫剧大繁荣时期。这种融合后的豫剧声腔随即又影响各地。

当时河南有“内十处”,即祥符、杞县、陈留、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兰封、封丘、阳武,还有“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

而河南梆子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即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都历经明、清两代。之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参加演出。

豫剧进入茶社演唱之后,与早已进入茶社的京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因豫剧强大的艺术魅力,使京剧不得不退出茶社。除开封之外,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地也先后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并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叫好之声,连连不绝。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豫剧以唱见长,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

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它又恢宏大气故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

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中原文化艺术魅力。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主要声腔板式有四种,即二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其中以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二弦和三弦。后来,借鉴山东梆子的伴奏乐队,引进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为主弦,一般的文场逐渐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坠胡、古筝等。

豫剧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8个场面两箱官,外加4个杂役”的结构组成。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以宋朝为背景的戏如杨家将和岳家将等题材,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

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有《对花枪》、《宇宙锋》、《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劈山救母》、《春秋配》、《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打金枝》、《五女拜寿》等。

[旁注]

秦腔 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的岐山与凤翔,成熟于秦。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勾栏瓦舍 勾栏,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瓦舍,是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

商丘 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我国钻木取火的发源地,我国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三皇五帝”时期、夏朝、商朝、周朝宋国、西汉梁国、南宋等都城建都地。同时,也是我国百家争鸣主阵地、儒家思想发祥地、道家思想发源地、墨家思想发源地、名家思想发源地。

山东梆子 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

[阅读链接]

豫剧之名的正式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南区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为发展戏剧事业,派人在郑州招收一批河南梆子演员到武汉,组成“群众河南梆子剧团”。

1951年,“群众河南梆子剧团”在中南区军政委员会的春节联欢会上表演《拷红》一剧,演出结束后,中南区军政会副主席邓子恢接见了相关演员。

谈到河南梆子时,邓子恢说:“河南梆子是个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我看可以取个大名为豫剧比较恰当。”于是,河南梆子正式改称为豫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