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苑奇葩罗山皮影戏

罗山皮影始于宋代,据《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开始在信阳罗山县繁衍生长,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经过多少代皮影艺人的加工、提高,罗山县皮影艺术日渐成熟,影人制作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宾白雅俗共赏,乐队简约合理的戏剧艺术,成为我国戏剧园中的一支奇葩。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提影戏”、“挑皮影”或“影戏”等,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综合性艺术。

皮影戏起源很早,汉代、唐代已经盛行,更有人认为周代宫廷里就开始白天演傀儡、夜晚唱皮影的娱乐。

相传在汉武帝的时候,他的爱妃李夫人病故,很长一段时间,汉武帝都沉浸在巨大的打击之中,茶饭不思,日渐消瘦。百官看着心痛,却无能相帮。

这时,方士李少翁便想出了一个高招,他将李夫人的样子刻于皮革之上,隔着帷帐操作。这时,汉武帝便看见了李夫人的倩影,只见那李夫人时坐时行,面貌亲切,李少翁的方术果然奏效,让汉武帝得以从巨大的悲痛中解脱。

而皮影便是由此演绎而来。这种艺术不断成熟,在全国发展为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各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中,河南皮影戏以罗山皮影戏为代表。

罗山皮影戏在宋代已经基本成熟,北宋末年已经传到距离东京开封不过300千米的信阳军,并在的信阳、罗山、光山、潢川一代流传。

皮影戏取材牛皮、驴皮。罗山皮影的影人用牛皮制作,工序复杂,制作精美,影人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各色影人基本脸谱化,每个小人在影幕上一出场,人们基本能判断其善恶忠奸。

因为皮影是借助灯光把影子映在这布上的,为了能使人物身上的衣服等色彩都映射出来,制作时就非常的麻烦,首先把选好的牛皮放水里泡,刮去油脂,拔净牛毛,牛皮必需弄干净,干燥后才会透明。

然后是压平、干燥、雕刻、上色,这样才能做好一个皮影。一个影人的制作,从头、帽到上下肢,外加胳膊衣袖等,共需大小十几块牛皮镂刻后组成。影人的制作是装配式的,分为“头”、“盔帽”、“身子”三大部分,各部位均有接榫装置,演出前根据剧情来组装。

影人的颈部、双手用铁丝插上竹竿,就可以随意行走、做出各种动作,特别是持刀剑战斗。当地还有做成小皮影人给孩子做玩具的风俗,可见其在民间的魅力。

罗山皮影有别于北方皮影,罗山人把皮影戏的演出班子叫“一担箱”,班子并没有特别取名,而是以领班师傅的名字来区别。

皮影的戏班不大,只有五六个人。演戏的行头和道具不像大剧团那么繁琐,最多两只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两米、宽一米的白布作影幕。一般每只箱子里都有三四百个不同的影人头和百八十个影人身,皇帝太监、文臣武将、神仙妖怪,一应俱全;山石草木、楼台亭宇、龙车凤辇、飞禽走兽,应有尽有。

表演时,师傅用第一人称、不同的嗓音、唱腔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多时,一个师傅双手要挑七八个影人,演七八个角色,铺排演绎大场面。

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

罗山皮影用本地方言道白、对话,唱腔特色鲜明,曲调简单而优美。艺人们特别有创新精神,除吸收河南地方戏曲唱腔外,还大量借鉴、使用信阳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

对传统保持和弘扬,对其他艺术大胆借鉴、创新,也许正是罗山皮影能历久不衰的原因。此外,罗山县典型的信阳鱼米之乡土壤,非常适合皮影戏生存。

当地农业两年三熟,冬季和春季有5个多月的冬闲时间。冬春婚丧嫁娶,事主都喜欢搞搞文娱活动,不是中原的“侉戏”豫剧、曲剧,就是“一担箱”皮影。

罗山皮影的演唱有一定的程式,其中“神戏”演唱便是必不可少的开场前奏曲:

香在炉中蜡在台,花在池中朵朵开;

花开一朵初放蕊,花开朵朵现出来;

花开三朵愿结果,愿主双手捧起来;

将花捧在堂前供,月月天官赐福来。

可见“神戏”演唱的目的在于祈祷、许愿,即代替东家向“祖先昭穆神”、“土地爷”、“王母娘娘”、“财神爷”等神仙祈祷、许愿,乞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据《信阳地区戏曲全志·罗山卷》记载,皮影艺人在唱还愿戏时,由唱戏的东家在戏台前摆下祭桌,祭桌上放大肉一块,酌酒三杯,焚香烧纸,谓之“请神”。

“神戏”演唱是罗山皮影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神戏”演唱放到正本戏的前面,也起到吸引观众前来听戏的作用,使观众能够从头到尾完整地听完戏。

罗山县皮影戏的表演,与其他地方戏的表演大不相同。几百年来,皆是演员操作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于影幕之上。根据剧情的发展,举、止、动、静,喜、怒、哀、乐的表现,都要靠演员拿影子的基本功。

罗山皮影有句行话:“影子戏好唱,三根棍难戳。”影子的拿法很有学问,讲究技巧,它需要根据剧中人物的行当不同而各有差异。

一个地方的艺术,也是这个地方的集体性格。在将近千年的农业文明生活中,皮影戏高亢、悠长、百转千回的唢呐旋律,对女人而言,仿佛男人剜心的爱情倾诉;对于男人自己,宛如自己心灵的呐喊。

无需明白的文字、唱词,在群山环抱的田野,扯开嗓子,放肆地吼上几句,一个男人的痛苦、希望、期盼、怨恨,通通可以喷薄而出。那痛快、那酣畅、那柔情,可以让山川为之动容。

[旁注]

宾白 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我国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说白叫做宾白。明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信阳军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即976年改义阳军置,治信阳县,属京西北路。辖境约当今河南省信阳、罗山等市县地。元初改置信阳州。

盔帽 传统戏中的服饰之一,也叫“王帽”或“堂帽”,为剧中皇帝专用之礼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金底,上铸金龙,缀黄色绒球,后有朝天翅一对,左右各挂黄色大穗。

行头 古代对戏曲服装的称谓,后世沿用。元人散曲《淡行院》,描写一个演出水平低劣的戏班,有“唵囋砌末,猥琐行头”等语,可知这种称谓,在金、元时代已有。也可用以泛称一切戏曲演出用具。

昭穆神 昭、穆原为西周两代王的庙号,后指左右位置,后成为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故亦称左昭右穆制。昭穆制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且有一定的配享制度。

[阅读链接]

过去河南除了罗山、灵宝、桐柏、新县等地外,长垣、内黄、栾川、偃师、伊川、淅川、邓县、内乡、南召、方城、卢氏等地,也均有影戏艺人。

每到冬闲时,他们就背着影人箱,到山乡小镇进行表演,深受农民的喜爱,他们对皮影戏的评价是:“一口叙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但后来仍能坚持演出的只有豫西的灵宝,南阳地区的桐柏和信阳地区的罗山、新县等少数几个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