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秀丽的开封汴绣

汴绣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它继承了宋绣的题材、工艺特点,借鉴了苏绣、湘绣等姊妹绣艺的长处,吸收了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大量针法。既长于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善于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细致传神。

汴绣的绣品既有苏绣雅洁活泼的风格,又有湘绣明快豪放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汴绣”绣工精致细腻、色彩古朴典雅、层次分明、形象逼真的特色。《东京梦华录》称它为“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在北宋初年,天下大定,百业俱兴。在平定后蜀时,得锦工200人,967年在京师汴梁设立了绫锦院来安置他们进行生产。

以后,又不断在绫锦院中增加一些浙江、四川、湖州的绫锦工人。这些古代著名丝织业发达地区的优秀匠人聚于京师,使东京官营丝织业如虎添翼。

绫锦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工匠人数日益增加,到太宗末、真宗初年,已发展成手工业作坊。绫锦院高手云集,产品专供皇室贵族官僚显要享用,也供军队消费和岁时赐予。正因如此,北宋最高统治者非常重视绫锦院的生产,太宗曾亲自到绫锦院“命近臣从观织室机杼”。

当时汴梁作为北宋的国都,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而刺绣在北宋年间是手工业中一个重要行业,汴梁有着实力雄厚、规模宏大的官营纺织印染业。

宋初,官办的裁造院设在利红坊,后迁到延康坊。《宋会要·职官·裁造院》中记载:

掌裁制衣服,以供邦国之用。初:左藏库有缝造针工给裁缝之役。

《宋会要·职官·文绣院》还记载,1104年:

试殿中少监张康白言:今朝廷自乘舆服御至于宾客祭祀用绣,皆有定式,而有司无篡绣之工,每遇造作皆委之间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焉。

令锻炼织、纫缝之事,皆各有院,院各有工,而于绣独无,欲乞置绣院一所,招刺绣300人,仍下诸路选择善绣人,以为工师,侯教习有成,优与酬奖,诏依,仍以文绣院为名。

于是在1105年,开封城中一所以刺绣为专业的“大学”文绣院诞生了。当年,各路选聘的善绣工匠入文绣院授艺,300名绣女云集京师。

文绣院的成立,标志着宋代刺绣又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绣女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刺绣服饰和绣画,所以当时也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当时皇帝的龙袍和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宋绣精品。

从此以后,刺绣之花开遍了汴梁城的各个角落。人杰地灵的古都又涌现出民间刺绣人才“百姓绣户”。因开封古时称汴梁城,所以就有了汴绣之称,汴绣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我国五大名绣。

徽宗年间,又设了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辈出。

宋代的刺绣在唐代宫廷绣和日用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绣品生产遍布河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而开封的刺绣则体现了宫廷绣的最高水平。宋代已有相应的绣品生产培训、管理制度。

优秀的绣匠的高度集中,把宋绣推向了高潮。据《法密藏》记载:

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备精妙,光彩夺目,山水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情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绰约的咳之态,佳者较画更甚。

当时的刺绣欣赏品已和名人书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刺绣工艺的特点,达到成熟阶段。

当时画家张择端一幅《清明上河图》,毕现了北宋年间都城开封昔日的风采:市井、桥畔、街巷、阡陌,商贾云集,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北宋,刺绣业在手工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汴绣针法继承传统针法14种,学习借鉴苏绣、湘绣针法5种,创新针法10种,这10种依次如下:蒙针绣、悠针、云针绣、双合针绣、羊毛绣、席蔑绣、包针绣、锁边绣、麦子绣、接针绣。

汴绣的针法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了针法的创新研究和改革,使汴绣在竞争中标新立异。部分新颖的汴绣针法:双面绣、洒线绣、反枪绣、辫子股绣、盘金绣、盘银绣、席篾绣、打籽绣、编绣、发绣、小乱针绣、大乱针绣、滚针绣、垫绣,以及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等。

汴绣多以人物风景擅长,其色彩搭配较其他绣种明快、奔放,而且在透明上常采用夸张的手法,且层次错落有致,跨度较大,其针法细腻,构图新颖,在明暗接序上仍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汴绣用的底料都是密度很高的塔夫绸或者杭州缎,双面绣还要用透明的纱;汴绣用线采用的全是蚕丝,并且为了不同的作品为了体现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工艺,通常竟然会把一根丝线劈成若干丝。

比如动物的毛发、金鱼的尾巴等,需要体现轻薄、透明或毛绒的感觉,就需要把丝线劈得很细去做。相反如石头,树干等需要表现强实浑厚的地方则要用粗一点的线去做。

正是因为纯手工制作灵活性强,可以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和题材,合理掌握丝理的变化和劈线的粗细、颜色的过度,从而充分表现了物体的形象和质感。令作品看上去比画更加形象生动,色彩艳丽。

由于汴绣是用纯手工制作而成,人为因素决定了每一幅的作品都不会一模一样,犹如宋之闺秀书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因此“眉目必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交书更佳,女红之巧如十指春风,妙不可言”。

从北宋时期,汴绣己与书画结合,有书法、山水、花鸟、楼阁、人物等题材,继承了宋代闺绣画的优秀传统,尤其善于绣制古代名作、历史长卷作品。

汴绣绒彩夺目,较画更佳,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百骏图》、《簪花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等。

汴绣作品中的花卉特别是《洛阳牡丹》,针线细密,不露边缝,严整富丽,雍容华贵,形态娇而不冶,色彩艳而不俗。

汴绣的花草鸟虫采用虚实相结合,针法细腻,色彩鲜艳,装饰效果强烈。

国画多以表现我国国画大师的小型作品,绣品既忠实于原作品不失大师们的风格,又表现出汗绣的艺术特点。

汴绣人物绣像作品多以形象、神态准确、层次质感强,达到深厚持重,反应物像的效果。

[旁注]

《东京梦华录》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乌纱帽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清明上河图》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我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韩熙载夜宴图》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略,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

[阅读链接]

汴绣尤其以绣制我国名画、古画著称于世,绣品古朴、典型、细腻。以绣制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作。

还绣有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卢楞枷的《六尊者》、阎立本的《步辇图》、宋代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崔白的《寒雀图》、宋代皇帝赵佶的《听琴图》、元代任仁发的《二马图》、清代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百骏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