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辉煌——魅力中原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包罗万象,内涵丰富。

“天地之中”的中岳嵩山上,闻名遐迩的少林寺与山下丰富的儒、释、道三大教派遗址建筑群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教荟萃的独特景观。

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同时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石窟中保留着宗教、建筑、书法、舞蹈、服饰、美术等方面的大量实物史料,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时尚。

此外,开封的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等民间工艺享誉中外。

嵩山集三教文化于一身

嵩山位于河南西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西北面。嵩山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嵩山又分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两部分,共72峰。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00多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

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于此。《史记》中记载:“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据东汉班固《白虎通》记载:“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

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九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于奇异的峻峰,宫观林立,故为中原地区第一名山。

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亲临,更是神仙相聚对话的洞天福地。唐武则天于695年封禅嵩山时,改中岳为神岳。自北宋以下,俱称中岳嵩山,有“天下之中”之称。

嵩山地区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文化高度繁荣,这里道、佛、儒三教荟萃,三教中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典型代表,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太室山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朝,是嵩山道家的象征。太室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是嵩山儒家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少室山中闻名于天下的少林寺,是嵩山释家的象征。

中岳庙位于太室山东麓的黄盖峰下,是道教圣地,历代名道士曾在此著书讲经。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汉武帝时增修“太室祠”,北魏时改名为中岳庙。唐宋时多次扩建,规模宏大;明崇祯末年毁于大火,清朝多次重修。

中岳庙占地10万平方米,青石板铺成的大道是中岳庙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化三门、峻极门、崇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11进。

中岳大殿又叫峻极殿,是中岳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顶,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棂子门窗,金碧辉煌,素有“台阁连云,甍瓦映日”之称。

大殿内吊游龙天花板,下铺磨光青石地面。殿内正座为五米高的中岳大帝塑像,即殷朝“闻骋”,经历代帝王加封为“祟圣大帝天中王”。

塑像两边有使臣侍者和镇殿将军方弼、方相塑像,高七米,执斧荷钺,威风凛凛。

天中阁后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镇坊与崇圣门之间的六角亭,峻极门和化三门之间的四岳殿台基,大殿院的两座御碑亭和廊庑,寝殿院的廊房以及御书楼两端的东西顺山房,分别位于中轴线的两侧。

庙的东西两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和龙王殿等独立成体的小院落。庙内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铁人等。

嵩阳书院位于太室山南麓,原名为嵩阳寺,创建于484年,初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改为道教活动场所。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之一,它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并称我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明末书院毁于兵火,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

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它的历程。但是,书院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

嵩阳书院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筑布局,占地面积9900多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495年。据传,印度名僧菩提达摩禅师曾驻锡于此。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过秦王李世民,贞观年间重修少林寺,唐代以后僧徒在此讲经习武。

禅宗和少林寺名扬天下,少林僧人潜心研究佛法与武学,使得佛教文化在我国广为传播,影响日渐深远,少林武术更是中华武术的瑰宝,蛮声海内外。

少林寺主要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约300多平方米。

塔林在少林寺西300米的山脚下,是自唐朝以来历代少林寺主持的墓地,1000多年来,已经建成250多座,是我国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大多有雕刻和题记,反映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作为少林寺的组成部分,还有达摩当年面壁处的初祖庵、慧可的二祖庵。初祖庵在少林寺塔院北之山巅上,1125年所建大殿,阔进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二祖庵在少林寺对面的钵盂峰顶,今存硬山式小殿,唐、元、明塔各一座,清碑数通。

历代摩崖石碑在嵩山也分布较广,嵩山碑刻作品多达2000余件,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京等历代的大书法家,都在山上留有墨宝。

嵩山最大的碑刻为嵩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9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此碑为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书;刻于744年,碑高9米,宽2多米,厚1多米。

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碑制宏伟,结构紧凑。碑首分三层,上层为双狮戏珠,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起着平衡碑顶重心的作用,使碑身牢固稳当。碑首的中层比上、下层和碑身都要宽大,四面较碑身突出60厘米,从上往下逐渐收缩,略带弧形,上面是祥云浮雕;碑首的第三层上下平直,正面中间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有双龙飞舞浮雕,两侧是麒麟浮雕。

碑身刻《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隶书25行,每行53字。碑阴刻有宋熙宁辛亥张琬等名家题名,欧阳永叔和游人的题记则撰于碑的背面和两侧。

这座碑刻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我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唐碑。

[旁注]

《诗经》我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中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歇山式 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方相、方弼 兄弟二人是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自古就被西北民间誉为“把门的将军”,也是早期以真人真名而命题所画的最早的门神,可见方弼、方相两位兄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至于被神化。

禅宗 汉传佛教宗派之一。佛教分为九乘佛法,然禅宗即是教外别传之第十乘,禅宗又名佛心宗摄持一切乘,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

[阅读链接]

除儒、释、道等文化之外,嵩山也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摇篮,如嵩山观星台,即告成观星台,大约建于1276年,设计者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

唐代僧人一行在会善寺编修了《大衍历》。此观星台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