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生活化的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是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

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经临汝县农民同乐社搬上舞台,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

河南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高跷曲子又称鼓子曲,是一种曲牌连缀体式的说唱艺术,演唱时,三五人自执檀板击节,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需要帮腔处就一起帮腔。每一曲目,均按一定的曲牌顺序来演唱。

约于清末时期,出现鼓子曲与踩高跷相结合的形式,称为“高跷曲”。它最初出现的时候,既不化装,也不分行当,只是由数人踩高跷唱有故事情节的曲子,以三弦等乐器伴奏,走街串坊。

此后,高跷曲子又发展为高台曲子,有南阳曲子即大调曲子和洛阳曲子即小调曲子之分。前者较沉稳,后者较活泼。

有一年的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临汝县大张村关云龙所率领的剧社“同乐社”,由高跷曲“玩友”朱万明、马清波、陈书奇、李富生、郑君等组成,他们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雨,多天不能踩高跷演出,李洼村人提出一定要他们去掉高跷站在台子上唱曲子。

于是,由观看演出的农民将运载高跷的牛车搭成高台,他们跪地对天发誓不许外传后,去掉高跷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唱了《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剧目。这使高跷曲子走上了台子曲子。

两个月后的六月十三,李洼村年年这天为龙王庙唱庙会戏,就在庙门前垒个半米高的一个小台子,上面搭了棚,后面挂了一大块红布,叫遮堂布,这就像舞台了。

当时由伊川的孔海东、刘金水、郭太超等和登封的王天水、宋六金、李圪嗒等20人在舞台上唱了曲子戏,模仿当地的越调和河南梆子,又加上了小铜器。唱的有《丁郎认父》、《天河记》、《刘全进瓜》、《武松杀嫂》等。

新的表演方式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从此,台子曲子走上了舞台曲子,叫河南曲子,后又命名河南曲剧。于是,河南曲剧正式在李洼村诞生了。

庙会戏后,消息传得很远,来邀请他们助兴演唱的不断,就招来了各地名演和本村演员外出演唱,又在红布上写了“醒民剧团”4个大字。这是国内最早的曲剧团,也是我国第一个曲剧团。

从此,他们开始到外地演出谋生,很快影响到附近县乡,又有了多家演唱组织。这种去掉高跷在舞台上演出的形式,也影响到了朱万明,他们又在洛阳看了文明戏的演出后,受到相当大的启发,思想有所转变,便与“玩友”结伙进城,在洛阳老集的一个炕院演出《戒大烟》、《放足》、《李豁子离婚》等时装戏,受到欢迎。

自此以后,舞台曲子逐渐向兄弟剧种学习表演程式,戏剧的伴奏乐器也逐渐增多,逐渐发展成为健全的“文武场”,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戏曲,向正规化的方向发展。

曲剧在吸收了豫剧、京剧等戏曲剧种的打击乐,并根据演唱伴奏需要丰富了管弦乐,剧目也渐渐由演家庭生活戏而偏向于演历史戏,由演中小型戏而演大戏,各行当也逐渐完善起来。

河南曲剧的曲牌,常用的有40多种。唱调柔和、宛转、轻快,具有明显的民歌特点。总的风格特点是:质朴、自然、婉转、柔美,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

河南曲剧的主奏乐器是坠胡,另外还有三弦、唢呐、琵琶、二胡、筝、笙、月琴等。打击乐器最初仅有锣鼓,只用于“打闹台”,后来,曲剧吸收了京剧、豫剧的锣鼓经,打击乐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像鼓板、大锣、二锣、铙钹、小钹、风锣、木鱼等。

最初,曲剧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后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梆子、京剧等地方大戏的表演艺术,行当角色也由俗称相公的小生、俗称丫环的小旦、俗称和尚的丑色发展为生、旦、净、末、丑。

曲剧传统剧目有200多个。早期剧目多为反映家庭生活的“三小戏”,剧目以民间生活小戏居多,如《李豁子离婚》、《小姑贤》、《小姑恶》等。

也有从鼓子曲目中改编的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大戏,如《祭塔》、《花亭会》、《蓝桥会》、《闹书馆》、《安安送米》、《金精戏窦仪》等。

传统剧目《陈三两》、《风雪配》、《卷席筒》等影响颇大,也曾摘取长篇大书,如《呼延庆打擂》,编成连台本戏上演。

[旁注]

踩高跷 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许状元祭塔》出自传统民间故事、戏曲《白蛇传》中一段。剧情是白素贞被压入雷峰塔下,其子许仕林长成,得中状元,衣锦还乡,知母亲事,乃至雷峰塔前哭祭,白素贞出见,哭诉往事,终于忍痛分别。

坠胡 我国擦奏弦鸣乐器,又称曲胡、二弦。是河南曲剧、山东琴书、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坠胡琴筒状似四胡,但短而粗,用铜板或硬木制作,前口蒙蟒皮。琴杆和琴头似三弦。琴杆兼做指板。张两弦,除伴奏外,还用于合奏和独奏。

《铡美案》我国戏曲的传统剧目,讲述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10年苦读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招为驸马。秦香莲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不让步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阅读链接]

曲剧形成早期,较为知名的高台戏班社有4个。早期演出时,剧中的人物出场,一般开始时都是背对观众,走至台中心后才转身亮相,然后踩着“大起板”的弦乐伴奏节拍跑“剪子股”圆场,形式与踩高跷时的打场子相同,必须跑完48板再进行正式演唱。

曲剧的动作、身段、架势还基本保留着高跷曲舞姿的原型:表现为不停地前走和后退,而和尚或瞎子等丑角则在其间不断地插科打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