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源流——文化萌芽

在中原地区,史前文明在这里的连续性表现强烈。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自东向西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在中原崛起,它们之间联系紧密,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化区域,与周边文化同一时期的孤立发展相比,已表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半坡文化是由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向北发展到陕北地区,沿黄河扩展至洛阳,经汉水流域影响到南阳盆地。而中原地区的仰韶后冈文化则扩张至晋南、鲁东北等地。

仰韶半坡文化和仰韶后冈文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仰韶庙底沟文化迅速向四方扩展,北至河套地区,南达汉水中游,东抵华北平原北部,西伸甘肃湟水流域。

与周边相比,这一时期的中原文化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强势文化,起主导作用。

古老嵩山孕育人类始祖

嵩山东南麓位于中原核心地区,是联结我国及东亚大陆南北与东西的枢纽,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出现与发展的关键区域。

嵩山东麓的郑州西南郊老奶奶庙遗址属于4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侯寨乡樱桃沟内,东南距代家门村约500米,西邻贾鲁河上游九娘庙河,坐落在河旁二级阶地之上。

遗址西北角建有一座小庙,当地称老奶奶庙。遗址地处郑州西南部的嵩山余脉向东延伸地带,属低山丘陵区,地势呈东高西低,区内黄土堆积发育。该遗址推翻了中国人源自非洲的说法。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揭露面积近50平方米,发现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动物骨骼及碎片、20余处用火遗迹,以及多层迭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

老奶奶庙遗址非常清楚地展示了40000年前的远古人类在中心营地连续居住的活动细节,将嵩山东南麓的300多处旧石器地点完整地连接起来,不仅系统地再现了郑州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的栖居形态,同时也发现一系列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为探讨我国及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出现与发展等史前考古学核心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

老奶奶庙遗址东侧的马兰黄土断崖剖面高近20米,马兰黄土之上还迭压着新石器至历史时期的文化层。但由于雨水冲刷的破坏,大部分马兰黄土以上的堆积已不存在,已接近旧石器文化层。仅局部尚保留有1至3米不等的残余堆积。

遗址东剖面的地层堆积第一层是表土层;第二层称扰土层,含陶片、汉砖,以及动物化石与打制石器等;第三层是黄褐至灰褐色黏质粉,砂旧石器文化层,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层,多含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以及人类用火的遗迹。

老奶奶庙遗址多个用火遗迹所组成的复杂居住面的中心营地出现,偏好收集并带入居址内大量狩猎对象的下颌骨,以及远距离搬运紫红色石英砂岩堆砌石堆,并摆放古棱齿象头等明显具有象征意义的非功利性行为的存在等,均是现代人行为的典型标志。

老奶奶庙主要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45000年。这些是首次在中原地区以及东亚大陆距今30000至50000年的旧石器遗址中被发现。

嵩山附近共发现有300多处旧石器及动物化石地点,西起颍河上游,向东到潩水河与双洎河流域均有分布。沿几条河流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成群组聚集分布,构成多个相对密集分布、类似老奶奶庙附近的遗址群。

这些遗址绝大部分埋藏在马兰黄土上部堆积之下的河漫滩相堆积或与其同期异相的红褐色古土壤层中,时代也与老奶奶庙遗址等发现相当。比较典型的如赵庄旧石器遗址和皇帝口遗址等。

赵庄旧石器遗址位于新郑赵庄村北,潩水河东岸3级阶地。遗址西部是陉山与具茨山,东临黄淮平原。遗址地层从上至下分为7层,分别为全新世堆积,含钙质结核的马兰黄土,以及其下的漫滩相堆积即旧石器时代文化层。

旧石器文化层的主体部分为灰白色黏质砂土,有锈黄色斑点,土质略硬,含砂量较大,局部可见黄灰相间的水平层理。大量石制品及动物化石主要分布在厚约10~30厘米的范围内。

赵庄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置放象头的石堆与石器加工场。两者位于同一活动面,是同一时期活动的遗存。活动面由南向北分布着古棱齿象头骨、大块的紫红色石英砂岩块和乳白色碎小的石英制品。

象头骨呈竖立状,臼齿嚼面朝南;由于长期的挤压作用已明显变形,但仍保存完整。大多数石英砂岩块位于象头骨的下部和周围,互相叠压,形成堆状。

这些紫红色石英砂岩是直接采自距遗址5000米以外的陉山基岩原生岩层。其搬运至此的主要功能并非加工工具,而是围成石头基座,在上面摆置象头。

石英制品则主要分布于象头骨的北侧,绝大部分是加工石器产生的石核、石片、断块与碎屑等副产品,很少见到加工完成的精制品,说明当时人类在这一区域的主要活动是石器生产。

发掘所获石制品数量超过5000件。石英制品数量占绝对多数,但个体较小,多在5厘米以下。种类主要是石核、石片、断块、碎屑以及未加工的石料。还有少量经过修理的工具,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等。

赵庄遗址中哺乳动物化石很少,除古棱齿象头骨外,仅有一段象门齿、零星象肢骨片,以及个别羊、鹿化石等。亦不见灰烬与炭屑等用火遗存。

皇帝口遗址与赵庄遗址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不足1000米,文化层厚度仅10厘米左右,发现各类文化遗物也仅有100多件。石制品也以石英原料为主,个体较小,砸击法与锤击法并用。经过第二步加工的工具很少,仅见几件刮削器和尖状器。余者均为石核、石片以及断块、碎屑等。

皇帝口遗址动物化石有鹿类等,少数具有人工打击疤痕,还有清楚的被切割痕迹。遗物与堆积状况表明黄帝口遗址为一处人类短暂活动的场所。当时人类曾在这里进行处理猎物等活动。

皇帝口与赵庄遗址当属同一时代,均为距今35000年前后。

在赵庄与皇帝口附近,还有另外10多处的旧石器地点。这些地点沿潩水河两岸分布,出露地层与埋藏状况与前两者相同,显然同属潩水河流域的同一遗址群。

这些地点多数也是堆积较薄,已发现的遗物不多,与皇帝口的情况类似,应属于临时活动场所。但其中也有少数遗址的文化遗存丰富,有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灰烬等,是类似老奶奶庙的中心营地遗址。

北起贾鲁河上游的老奶奶庙,南到潩水河流域的赵庄、皇帝口遗址,郑州地区嵩山东南麓广泛分布着距今旧石器时代遗址。

这些地点既有临时活动场所,也有长期居住的中心营地,还有专门的石器加工场所,以及摆放石堆与大象头骨的特殊活动遗迹。其分布明显成群组聚集,构成多个以基本营地为中心,各类临时活动地点成放射状分布的遗址群。

这些遗址群沿古代河流两侧分布,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系统地展示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之交阶段的聚落与栖居形态,清楚地记录了晚更新世人类在该地区生存发展的辉煌历史。

[旁注]

现代人类 在距今十几万年前,出现了最早的在身体的解剖结构上与现代人完全相同的人类,他们被称为晚期智人、现代智人或干脆就叫做现代人。晚期智人与早期智人形态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面部以及前部的牙齿缩小,眉脊减弱,颅骨的高度增加,使其整个脑壳和面部的形态越来越与现代的人一样。

打制石器 利用石块打制的石核或石片,加工成一定形状的石器。种类石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是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人类制造石器既然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那么自第一把手斧诞生之日起,就在人与动物界之间划了一道分界。

全新世 地质时代最新阶段,开始于12000年至10000年前持续至今。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全新世,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全新世气候有轻微波动,海面变化与气候相一致,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全新世时,人类已进入现代人阶段。

锤击法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把选择好的一块石料放在地上,然后手握一块石头作为石锤去锤击石料。在锤击时要先在石料上选择一个打击的台面,然后再选择靠近台面边缘的一个点用力锤击,从石料边缘上敲剥下石片。

更新世 第四纪的第一个世,距今约260万年至10000年。更新世冰川作用活跃,气候变冷、有冰期与间冰期的明显交替。人类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阅读链接]

嵩山南麓颁布着多个旧石器遗址,另外还有织机洞距今50000至60000年的洞穴和西施遗址,都表现出本土风格石器技术,尤其老奶奶庙遗址的火塘、东亚技术传统的骨制品,赵庄遗址的象头骨,均是难得一遇的重要发现。

嵩山老奶奶庙遗址与郑州地区新发现的大量旧石器地点,主要埋藏在马兰黄土上部堆积之下的河漫滩相堆积或红褐色古土壤层,这些情况说明老奶奶庙遗址等新发现正处于现代人类及其行为出现与发展的关键时段。

另一方面,位于我国与东亚大陆核心地区的嵩山东南麓,也是晚更新世人类与文化向南北与东西方向迁徙与交流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