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苦心编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一生诚信,是受父亲、天章阁待制司马池的诚实教育的影响,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姐姐想帮他,也去不掉,姐姐就先行离开了,后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桃去皮。

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姐姐是自己做的。

父亲知道之后,便训斥司马光:“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被人们广泛流传。

司马光性情淡泊不喜奢华,他在《训俭示康》中曾提到小时候长辈会给他穿华美的衣服,他总是害羞脸红而把它脱下。

宝元年间中举时,曾得到仁宗皇帝的接见。酒席宴会上,每人都在头上插满鲜花,肆无忌惮地嬉戏取乐,唯独司马光正襟危坐,也不戴花。同事提醒说:“戴花乃皇上之令也!”司马光才不太情愿地戴了一朵小花。

英宗时,司马光进龙图阁直学士,相当于宰相。司马光有一个老仆,一直称呼他为“君实秀才”。

一次,好朋友苏轼来到司马光府邸,听到仆人的称呼,不禁好笑,戏谑曰:“你家主人不是秀才,已经是宰相了,大家都称为‘君实相公’!”

老仆大吃一惊,以后见了司马光,都毕恭毕敬地尊称“君实相公”,并高兴地说:“幸得大苏学士教导我……”司马光跌足长叹:“我家这个老仆,活活被子瞻教坏了。”

自宋仁宗末年,司马光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治国安邦的借鉴。1066年撰成战国至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1071年,司马光为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15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

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

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

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简陋,于是另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

司马光一生精力都用在了《资治通鉴》上,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

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而逝。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294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三家分晋,下迄五代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凡1362年。作者把这1362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

书中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80卷、《稽古录》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6卷。

此外,司马光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与孔子、孟子并列被奉为儒家三圣。

[旁注]

待制 古代官名。唐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永徽中,命弘文馆学士轮番待制于武德殿西门。后人数渐多,设立官署,渐成官名。宋因其制,于殿、阁均设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龙图阁待制”之类,典守文物,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

御史台 古代官署名。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汉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兰台、宪台。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二程 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程颢、程颐的并称。二人为嫡亲兄弟,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官至监察御史里行。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三家分晋 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阅读链接]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