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的利用

铁路上,一列火车飞奔而过。路旁,学测量小组的同学被惊动了。列车已经走远,王勇还在遥望着,发愣〔lèng〕。

徐老师走过来问道:“王勇,你在想什么哪?”

王勇说:“老师,你看,为什么火车越往远处开,反而变得越小了呢?” 李小刚不以为然地说:“这算个啥问题?别钻牛角尖啦!”

王勇严肃地说:“不!这不是钻牛角尖。你说为什么顺着铁路向远处看, 轨道渐渐变窄?为什么月亮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可看上去和排球

差不多大?为什么太阳比月亮大六千万倍,看起来大小差不多?” 李小刚说:“那是眼睛的错觉呗!”

徐老师摇摇头说:“这不是错觉,是视角。我们所以能看见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在眼睛中形成了一个视角。物体的视角小于 1 分,就看不见了。”

“什么叫视角呢?”李小刚又性急起来。

徐老师画着图解释说:“由目标的边缘向眼睛里引两条视线,这两条视线之间的夹角就叫视角。视角大,目标看起来就大;视角小,看起来就小。不论两个物体大小差多少,只要视角相同,看起来就一样大。”

“这么说起来,月亮和排球的视角不就是差不多大啦?”李小刚说。 徐老师说:“对。月亮的视角是半度,排球距离我们 28 米时,视角也是

半度,所以看起来差不多大。”

“到底视角 1°有多大?”李小刚追问。

这时候,徐老师谦逊地说:“关于这个问题和怎样用视角来测距离,还是请申志远同志给讲讲吧。”

申志远让一位同学,把一根高 1 米的竹竿插在 57 米的距离上。他说:“现在我们看竹竿两端的视角就是 1°。”

“为什么是 1°呢?”李小刚问。

“同学们学过三角函数,锐角三角形中α角 1°的时候,正切为 0.0175,

也就是 1 。”

67

“这么说,当目标的视角为 1°的时候,把目标的高度或宽度乘以 57 就是目标的距离了。”王勇惊喜地说。

“很对!这种方法叫‘视角法’。”申志远进一步问,“同学们再想想, 还是这根竹竿,如果要形成 2°的视角,是要前进还是后退?”

“要前进。”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

“走到 57 米一半的距离上视角就是 2°了。”王勇补充说。“对。”申志远又问,“如果要形成半度的视角,怎么办?” “要再后退 57 米。”同学们回答。

申志远点点头说:“这就是说,同样大小的自标,距离与视角成反比例关系;同样视角的目标,距离与目标的大小成正比例关系。根据这一道理便可以得出利用视角测算距离的公式。”他写出:

目标距离= 目标高度(或宽度) ×57

目标视角

苏一萍高兴得跳了起来:“这下只要能测出目标的视角和高度,套进公式就求出距离来了。”

“你别高兴得太早了,你说那视角怎么能测出来?”李小刚问。 “有办法。”申志远张开手指诙谐地说,“我们的手就是测角器。当我

向前平伸胳臂的时候,看手指的视角:拇指第一关节的视角是 3°;食指头部是 1.5°,第二关节是 2°;五指张开的时候,拇指尖与食指尖的视角是15°~16°,食指尖与中指尖的视角是 7°~8°。”

申志远随即对着远方高压输电线塔架,平伸胳臂,张开五指,做起示范, 刚好他的食指第二关节处,挡住塔架最下面的一节。申志远说:“所以那节铁塔架的视角也是 2°,估计塔架每节的高度大约是 2 米。大家按公式算算塔架的距离是多少?”

不一会,大家都算了出来。

2 × 57

目标距离= 2 =57(米)

申志远补充说:“利用视角测距离,要注意测目标哪一部分的视角,就应乘哪一部分的高度或宽度,不能乘整个目标的高度或宽度。还要注意把利用作量角器的物体的视角测量准。”

“怎么测法?”苏一萍问。

王勇说:“把臂长和手指不同部位的宽度量出来,代入视角公式就求出来了。”

“对。不过要把视角公式变换一下形式。”申志远接着写出:

视角(度)= 量角器高度(或宽度) ×57

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