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距离的高度怎么测

申志远讲了一个故事。在他刚参军的时候,有一次军事演习,派他去侦察山头上“敌人”的工事。他到了山头,其他情况都弄明白了,就是没有测出山有多高。

“那时候,你学过这些方法吗?”苏一萍问。“学过啦,就是用不上。”

“为什么呢?” “因为测不出距离来呀!”

“那么,到底能不能测出不知距离的目标高度来呢?”李小刚问。 “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办法。”申志远说,“这办法也没什么奥

妙,就是两次运用臂长尺法。”

说着,他将右臂伸直,举起臂长尺,眯起左眼,瞄准对面山顶。对大家讲:“这是第一次用臂长尺测量,是 18 个分划。”然后,他面向山走了 50 复步,停下来,又举起铅笔瞄准山顶,说:“这是第二次用臂长尺测量,是20 个分划。我们用这两次测量的结果,代进公式里,就能求出山的高度。” 他蹲在地上写出:

20x18x75

山高= 100x(20-18) +1.5=136.5米

“哪位同学讲讲两次臂长尺法测高的公式是怎么得来的?”申志远巡视着同学们。

好半天没人回答。李小刚捅〔tǒng〕了王勇一把说:“你这个数学迷还不快讲讲。”

王勇有些踌躇〔chóu chú〕地说:“我也没想好。反正是离不开臂长尺法测高的公式。”

他看申志远点着头,更有了些把握。先在地上画了个图,说:“假设水平视线以上的高度为 h,第一次测出的小分划数为 a,山顶铅垂线到站立点的水平距离为 L,第二次测出的大分划数为 b,前进的距离为 l。”接着他根据臂长尺法测高公式推算起来:

a

第一次测量结果:h= 100 ·L

第二次测量结果:h=

b 100

·(L-l)

a b

∴ 100 ·L= 100 ·(L-l)

bl L= b − a

代入第一次测量结果中:

a bl

h= 100 · b − a

a·b·l

= 100( b − a)

∵H=h+眼高

∴H= 大分划x小分划x前进 + 眼高

100( 大分划 − 小分划)

申志远和同学们一齐向王勇投去了钦佩的目光。可是王勇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转身问申志远:“既然不知目标的距离能测出高度,那么如果是测距离,不知目标的高度也该能测出来啊?”

申志远说:“这个问题提得好。”他接着告诉大家,用两次臂长尺法也能测出不知目标高度(或宽度)的距离。公式是:

目标距离= 小分划x前进距离

大分划-小分划

他指着前面的河流说:“请同学们根据两次臂长尺法测高度的道理,讨论一下怎么测量这条河的宽度?我写的这个公式是怎么求出来的?”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以后,由李小刚给大家作了一次表演。只见他在 O1 点面向对岸,手横握臂长尺,伸直胳臂,瞄准对岸的 A、B 两个目标,臂长尺上为 7 个分划;然后前进了 50 米,到 O2 点,仍瞄准对岸的 A、B 两个目标,臂长尺上为 10 个分划。

这时候,他学着王勇证明公式的方法画着图,说:“假设第一次测出的小分划数为 a,第二次测出的大分划数为 b,O1O2 的距离为 l,河宽为 L。” 接着证明起来:

∵目标距离 = 100

分划

∴L+l= 100 ·AB

a

×目标高度(或宽度)

100

L= b

  • AB

bL AB= 100

则L+l= 100 · bL

a 100

aL+al=bL

L= al b − a

即河宽= 小分划 × 前进距离

大分划 − 小分划

7 × 50

∴河宽= 10 − 7 =116.7米

李小刚演算得很正确,得到同学们的好评。申志远说:“运用两次臂长尺法测量高度和距离,都要注意,两次测量站立点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小,要使两次测出的臂长尺分划数有明显的差别,才准确。”

同学们正在练习着,一位社员跑来找申志远,说队里找他有事,学测量小组的同学才依依不舍地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