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起拇指测距离

“哦,那是跳眼法。”申志远边说边做着示范,并让大家学着他的样子体会一下。

他伸直右臂,竖起拇指,先闭上左眼,使右眼视线通过拇指的一侧瞄向河对岸的房子左角;然后,手臂不动,闭上右眼,睁开左眼,使视线仍旧通过拇指的同一侧瞄出去。大家反复地体会了几次,申志远问道:“同学们, 左右眼两次瞄准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拇指向右跳动了。” “对。同学们再做一次,看拇指从房子的左角向右跳动到什么位置。”

申志远说。

大家做完,都说拇指跳到了房子右边那棵大树根上。

申志远满意地说:“好。现在估计一下跳动的宽度有几米?那是一栋三间民房。北方乡村民房通常一间横宽 1 丈,三间大约横宽 10 米,再加上树与房子的间隔,大约是房宽的四分之一,这样拇指在目标上跳动的宽度总共约为 12 米。”

申志远看同学们都明白了他讲的意思,继续说:“用跳动的宽度 12 米乘

10,得 120 米,就是我们到房屋的距离。”

苏一萍却问:“为什么跳动的宽度乘 10 就是距离?”

“这是一个相似三角形的问题。”申志远拣起一根树枝弯下腰在地上画出了跳眼法测距离的示意图。然后讲道:“AB 为两眼瞳孔间隔,O 为拇指, CD为拇指平行于 AB 在目标上跳动的宽度,EO 为胳膊伸出的长度, FO 为到目标的距离。因为△AOB 与△COD 相似,所以对应边成比例。”他在图边写着:

FO( 目标距离) = EO(手臂长度)

CD(拇指跳动宽度) AB(两眼瞳孔间隔)

EO

FO = CD × AB

申志远写完继续讲:“一般人,手臂长度约为 60 厘米,两眼瞳孔间隔约

为 6 厘米,就是手臂长约为两眼瞳孔间隔的 10 倍。所以拇指在目标上跳动的宽度乘以 10,便是目标的距离。”讲完随手写出:

目标距离=拇指跳动宽度×10

申志远讲完,同学们便认真地练习起来,都说这办法既简单又准确。

可是张杰和几个小同学却纳闷地说:“申叔叔,不对呀,我们刚才量过, 手臂长只等于两眼瞳孔间隔的 8 倍。”

申志远把同学招呼过来,说:“提出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小同学手臂短, 只有两眼瞳孔间隔的 8 倍。”他又写出:

目标距离=拇指跳动宽度×8

好长时间没说话的李小刚又发言了:“我体会这跳眼法要测准,关键有两条:第一条是,两次瞄准时手臂不能移动;第二条是,拇指跳动的宽度要算准,这个宽度差 1 米,距离就要差 10 米。”

“怎样才能把跳动的宽度算准呢?”申志远自问自答地说,“这又要求我们学会利用现成的尺子。”说着,又拿出他那个“宝本本”来:

目 标 名 称

尺 寸 (米)

中等身材的人

1.68

自行车

2

载重汽车

5.5 ~ 7

2 ~ 2.2

2 ~ 2.5

中型坦克

6.9

3.4

2.3

单行公路

6 ~ 6.5

双行公路

8 ~ 8.5

电线杆

6 ~ 7

乡村民房

一间 3 ~ 3.5

4 ~ 5

3

二间 3 ~ 3.5

10

三间 3 ~ 3.5

17

“多记一些这样的常见物体的尺寸,测量的时候就可以用来做尺子,比较出各种目标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