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样创立者曹仲达

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即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我国南北朝北齐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

其绘画结合中外文化,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被称为“曹家样”。无作品传世,但现存的一些佛教造像中有与其相似的风格。

唐代著名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8《曹仲达》记载:“曹仲达,本曹国人也,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官至朝散大夫,国朝宣律师撰《三宝感应通录》,具载仲达画佛之妙,颇有灵感。僧悰云:‘曹师于袁,冰寒于水,外国佛像,无竞于时。’卢世道、斛律明月、慕容绍宗等弋猎图、齐武林轩对武骑、名马图,传于代。”

根据《历代名画记》给提供的信息,加之其他方面的资料,我们初步得知曹仲达的基本情况:

其一,曹仲达原为中亚粟特的曹国人。据考画史所载,曹仲达生于南梁,后入东魏、北齐。他在东魏时已开始服务于朝廷,但其作画声名最盛之时当在北齐,当时官至北齐朝散大夫。

当然,关于曹氏及其家族是何时、经何路线从中亚曹国到达南梁的,仍然有待于相关研究方面进一步的证据支持。

其二,曹仲达曾经以袁倩父子为师。“冰寒于水”用古成语,意思是冰出于水而寒于水,就是说弟子学自老师,本事反而超过老师。至于作天竺佛画,是他的看家本事,别人无法与之竞争而超过他的。

其三,曹仲达的作画题材有佛像、人物肖像、弋猎鞍马等,作画媒介有卷轴和壁画等。他画过北朝隋之际诗人卢思道、北齐大将军斛律明月、东魏名将慕容绍宗等人的肖像。

唐人所见的曹仲达作品有7件卷轴画,两件佛寺壁画卷轴画,包括《齐武临轩对武骑图》两卷、《慕容绍宗像》一卷、《弋猎图》一卷、《解律明月像》一卷、《卢思道像》一卷、《名马样》一卷,其中6件为隋朝官本和长安城内的开业寺壁画。这些作品到初唐年间成书的《贞观公私画史》中仍存,后来散佚。

曹仲达的遗迹虽然已杳,但我们通过受其风格影响的资料和比较,仍能够窥得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艺术风格在现存的北朝佛教造像中仍可见其仿佛。

曹仲达画过许多佛陀、菩萨,这在龙兴寺的出土佛像上找到了。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400尊佛教造像。时代跨越从北魏至于北宋,跟敦煌藏经有大致相近的时间跨度与最后的封藏时间,两者一样具有不解之谜。

龙兴寺北朝作品,体现了画史上著名的“曹衣出水”样式。古籍《点石斋丛画》中记载:“用尖笔,其体重叠,衣褶紧穿,如蚯蚓描。”此法用笔最宜沉着。北宋陈用志,明代丁云鹏、陈洪绶等人作品,系基于此法的发展。

曹仲达的“曹家样”风格,其突出特征是表现衣纹较为稠密的紧身贴体式。具体说有三点:一是衣服为紧身内收式;二是衣服质薄才有十分贴体的效果;三是衣纹稠密线条较多。

曹仲达来自西域,绘画风格带有异邦色彩,但到中原后又受到汉族美术的熏染,相互融合。他继承了中原魏晋以来的汉族文化传统,掌握了绣罗人物的技巧,即一种工笔重彩所应用的粗细一致、细劲有力的线条,把这种线条应用来画菩萨与佛像的衣饰,又带着明显的外来文化的色彩。

曹仲达的“曹衣出水”画法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产物。在我国绘画的发展过程中,曹仲达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旁注]

粟特 是我国古书中记载的西域古国之一,活动范围在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首都“马拉坎达”位于今撒马尔罕。

工笔 也称“细笔”。与“写意”对称。我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技法有描、分、染、罩4种。

袁倩 南朝宋画家。擅长画人物和佛像。师陆探微,为陆之高足。画仕女有古拙之致,但其谨守师法,不出新意。

[阅读链接]

曹仲达在画人物时,常常以稠密的细线,表现人物的衣服褶纹贴身,其用笔的效果在衣纹表现上较为稠密,“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正说明衣服是紧身贴体式,状若出水。这一画法受到当时人的赞许和肯定。

唐代画坛将曹仲达的佛画风格称为“曹家样”或“曹衣出水”,又与张僧繇的“张家样”、吴道子的“吴家样”、周昉的“周家样”并称于画史。“曹家样”对佛教绘画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响,历来被奉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