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山水画鼻祖董源

董源(?~约962年),称董元,字叔达。生于五代时江西钟陵,即今江西省进贤县。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擅长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他的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存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等。

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不专一体,他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但比较而言,他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

他用笔甚草草,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其笔墨技法与他所表现的南方特定景色是完全适应的,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

元代美术鉴赏家汤垕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两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为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也有粉素者。两种皆佳作。

董源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

此外,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我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作为“南派”山水的开山鼻祖,其存世作品《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等,集中体现了他的披麻皴、点苔法以及人物刻画等艺术成就,代表了“南派”山水的最高成就。

《潇湘图》中的“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两水汇入洞庭湖。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

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蒙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夏山图》展现了江南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林木繁茂的夏日景致,画中绘有许多辛勤劳作的山民和家畜,洋溢着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

画家取全景式的横向构图,从“高远”取景,郁郁苍苍、朴茂华滋,浓厚朗润的山色与远近相形、虚实掩映的空间感是此画的两个重要特点。

图中央是起伏连绵的山峦,上部是一道一道的山峦,由近向远逐渐推展开,山峦与沙碛都同中央的山峦相平行的。

图的下部水面空阔,一道道沙碛和坡丘在水上和岸边延伸推展,沙碛与河岸之间,两人泛一叶扁舟顺水漂荡,岸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似有牛羊在悠闲地吃草。

图中所绘杂木或顾盼有姿,或静穆伫立,形态各异。远山的体势、脉络起承转合得自然分明,峰峦起伏平缓,坡丘相抱,山势在聚拢和延展中做有节奏的变化。

为了加强画面的纵深感,画家在图中虚处绘出流动着的烟云和溪流。作者还大胆采用了平行构图法。然而平行使用过多极易引起平均,使画面显得单调,但画家用了一些处理手法避免了这一后果。

首先,画家以蜿蜒起伏的线形勾画山峦形状,在参差错落间使山与山显出相违之处;其次,画家在对画面的皴染中把墨色分出浓淡,点线分出疏密。画家对不同的峰峦皴染程度也不同:近处的墨色较深,远处的则以淡湿的墨色勾染,从而造成距离上的差异感。

此外,画家把景物穿插其间,打破了平行的规整格局。整幅图气势雄伟苍郁,表现手法抽象简练,将夏日自然中蕴藏的那种勃发的生命活力和躁动的气氛全盘托出,值得人再三赏读回味。

《夏山图》是江南山水画作品的典范,是董源的代表作之一,代表了五代南唐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溪岸图》绘隐士的山居生活:

两座山之间的山谷,有溪水曲折蜿蜒而下,汇成一个波纹涟漪的溪池。

池岸有竹篱茅屋,后院有女仆在劳作,篱门前有牧童骑牛,小道上有农夫赶路,一亭榭伸入水中,高士倚栏而坐,举目眺望,神态极其悠闲,其夫人则抱儿与仆女嬉戏于旁,一派平淡然而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

屋后山腰有悬泉拾级而下,至山脚汇集于溪池。水流及涌波以细线勾画,一丝不苟,犹是唐人风范。

此图以立幅构图来表现山野水滨的隐居环境,上端绘崇山峻岭,耸立的山口间露出一股溪流蜿蜒而下,山涧又有流泉飞瀑。在山脚下汇聚,山麓筑有竹禽茅舍,岸边水榭中高士闲坐。

此画以墨色染出山石体面,溪水波纹以细笔画出,在董源的传世作品中很少见。山石以淡墨勾、皴,重在以淡墨层层渲染,很少加点,而用浓墨染山石之交接处以醒出结构。

这似乎仍是唐代王维的“水墨渲淡”的方法。山体均不高峻,而其形态,则似大浪涌起,数座山峰齐向左似排浪涌动,这却是前无古人的。

浪头之崖巅,前后堆叠,望去隐约有“矶头”之形态。而向下的悬崖,则似侧倾的浪谷。我国山水画十分注重山势的脉络,但这样的山体带有强烈的动态的,却不多见。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他们之外,一般论者对董巨的评价并不高。

至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元代著名的美术鉴赏家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源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

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也在祖述董源。元代画家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画家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

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旁注]

披麻皴 山水画皴法之一,也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披麻皴以柔韧的中锋线的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披麻又分长披麻、短披麻两种,用中锋笔,圆而无圭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到底,线条遒劲,不可排列必须有参差松紧,点法如“一”字或“混点”。

点苔法 我国画技法名。用毛笔做出直、横、圆、尖或笔,或如“介”、“个”等字的点子,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苔藓杂草,以及峰峦上的远树等,在山水画构图经营中广为应用。历代画家重视点苔法。

皴染 中国画的一种的画法。皴,画中用以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染,用墨水或淡彩润刷画面,不露笔痕,以分阴阳向背,加强物象的立体感。

细笔 也名工笔,属密体,力求缜密细微;减笔则属疎体,力求单纯简括,可舍的尽量舍去。我国古画工笔鸟兽的皮毛都是通过笔画的排列而组成的,一般叫它细笔丝毛。宋元画花鸟的徐崇嗣、宋徽宗、明代的明宣宗,清代朗世宁,都是用细笔一根一根画成。

汤垕 字君载,号采真子,山阳,即今江苏省淮安人。元代美术鉴赏家。曾经在京师与鉴画博士柯九思论画,遂著画监,上自三国曹不兴,下至元龚开、陈琳,专论鉴藏名画之方法与得失,又多从画法立论,尤得要领。

巨然 五代南唐画家,僧人。擅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于董源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

[阅读链接]

将董源水墨山水画风扩展的是他的门人巨然,巨然是在南京开元寺受业的。大约在这个时期,巨然成为董源的门人。

975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后主李煜被掳往汴京,南唐翰林图画院自然解体,不少画院画家被胁迫到汴京,在宋朝的翰林图画院里供职。

巨然在这种情形下从南京来到京师,居开宝寺为僧。巨然山水的构成,虽出自董源,但自成一格。巨然是一位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后人把他与董源并称“董巨”,他的画风对后世江南山水派很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