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才画家王希孟

王希孟(1096年~1119年),宋代著名画家,擅长作青绿山水画。

王希孟可以称得上我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一位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所作宏幅巨制《千里江山图》气象非凡,为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王希孟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据说他曾受到一代艺术帝王宋徽宗赵佶的亲自指点,终成大器,绘成了《千里江山图》。此图绘成不久,王希孟就英年早逝,《千里江山图》也成了他的“千古绝唱”。

《千里江山图》卷后有宋代蔡京、元代溥光和尚二跋,钤“缉熙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印28方。经宋代蔡京、内府,元代溥光,清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上述信息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千里江山图》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渺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

《千里江山图》形象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

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宏幅巨制。

在构图上,画家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渺,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画家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在用色上,画家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石青石绿是矿物颜料,本来覆盖性就很强,经层层叠加,质感凝重,与整幅画的墨青、墨绿基调浑然一体,鲜艳而不媚俗。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熟之处。

画家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明亮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旁注]

没骨法 国画术语,直接用彩色作画,不用墨笔立骨的技法叫做没骨法。最初相传由南朝张僧繇创始。其形式是用青绿重色画的山水画,并染出明暗部分,与西画的形式相似。在敦煌石壁画中,也有这样的画例。

皴点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淡干墨涂染以表现山石纹理,峰峦折痕及树身表皮的脉络、形态。此技法包括米点皴、芝麻皴、钉头皴、牛毛皴、皴擦法、豆瓣皴、披麻皴、墨块皴、点苔等。

蔡京(1047年~1126年),字元长。兴化仙游,即今属福建省人。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蔡京书法以唐人风格特别是柳公权立身,劲健矫捷,虽魄力甚强而含蓄不足。画家董其昌说:“元长书法似米南宫。”墨迹有《节夫帖》、《宫使帖》等。

溥光 又称普光,字玄晖、元晖,号雪庵、雪窗。山西省大同人,俗姓李。元代僧人。诗画文书俱成妙趣。赵孟頫尝荐之于朝,赐号“玄悟大师”。

[阅读链接]

王希孟10多岁入宫画院做学生,后被召入禁中文书库,侍奉宋徽宗左右。他曾经数次献画,都未显出功力,但宋徽宗赵佶却能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便亲自指点笔墨技法,使他画艺精进,画技超越。

经宋徽宗悉心教诲,王希孟终成大器。1113年,年仅18岁的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

可惜的是,王希孟画完此图后就英年早逝,《千里江山图》是这位的天才画家留下的唯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