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传统绘画的顾恺之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生于晋陵无锡,即今江苏省无锡。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画作为唐宋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

顾恺之的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其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又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通称为高古游丝描。着色则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藻饰。

他善于用睿智的眼光来审察题材和人物性格,加以提炼,因而他的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寻味。

《女史箴图》原属圆明园收藏,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为唐代摹本。“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诫的意思。

西晋惠帝司马衷不务正业,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9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流传甚广。

后来顾恺之就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段为画,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我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唐代摹本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

《女史箴图》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画家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画面中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

女史们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飘逸,每款都配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显现出飘飘欲仙、雍容华贵的气派。

《洛神赋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属圆明园珍品,现在有4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也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

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啼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我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列女仁智图》为宋摹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汉成帝沉湎于酒色,光禄大夫刘向针对这一情况,采摘自古以来诗书上所记载的贤妃、贞妇、宠姬等资料,编辑成《列女传》一书呈送汉成帝。希望他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维护刘氏政权。

全书按妇女的封建行为道德准则和给国家带来的治、乱后果,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7卷,《列女仁智图》即其中“仁智卷”部分。

《列女仁智图》人物线条粗犷流畅,造型准确。特别是对妇女的描绘,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尤为绝妙。

顾恺之的画迹还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夏禹治水图》等,然而可惜的是作品真迹没有保存下来。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

唐代张怀瓘有一段评论说:

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以顾为最。

这段评论对后世颇有影响,差不多已成为定论。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上的成就,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旁注]

高古游丝描 我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画法是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此描法适合表现丝绢衣纹圆润流畅之感,古人多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仕女等。工艺绘画的刺绣、壁画等常用。

司马衷(259年~307年),字正度,河内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西晋的第二代皇帝。为人痴呆不任事,大权旁落。在八王之乱中,他的叔祖赵王司马伦篡夺了他的帝位,并以他为太上皇,囚禁于金墉城。相传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省固安人。我国西晋时期政治人物、文学家,官至司空。晋惠帝执政时期,八王之乱暴发,张华被赵王司马伦杀害。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因封陈王,故世称陈思王。生于沛国谯,即今安徽省亳州市。曹操之子,曹丕之弟。谥号“思”。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集大成者。有《白马篇》、《飞龙篇》、《洛神赋》,其中《洛神赋》为最。

汉成帝(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名刘骜。汉元帝长子,母王政君。西汉第十二位皇帝,公元前33年至公元前7年在位,死后谥号“孝成皇帝”,庙号统宗,葬于延陵。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生于西汉时沛县,即今江苏省徐州市。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别录》、《说苑》、《列女传》等。所著《战国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阅读链接]

相传,有一年春天,顾恺之要出远门,于是就把自己满意的画作集中起来,放在一个柜子里,又用纸封好,题上字,交给一位叫桓玄的人代为保管。

桓玄收到柜子后,竟偷偷地把柜子打开,一看里边都是精彩的画作,就把画全部取出,又把空柜子封好。

两个月后,顾恺之回来了,桓玄把柜子还给顾恺,并说,柜子还给你,我可未动。等把柜子拿回家,打开一看,画却没有了。

顾恺之惊叹道:“妙画有灵,变化而去,犹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