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水画之最黄公望
黄公望(1269年~1354年),号一峰、大痴道人;本名陆坚,族人将其过继给黄氏为养子,因改名叫黄公望,字子久。生于江苏常熟。元代画家。
擅长画山水,其尤以卓越的成就兀立顶峰,为“元四大家”之首。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其中《富春山居图》是他的代表作,后被列为“我国十大传世名画”。
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切磋探讨,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他们不但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我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获得“元四大家”的殊荣。
而黄公望被推为“元四大家”之首。
黄公望曾经在一个官僚手下做过椽吏,后来因这个官僚犯了官司,黄公望遭诬陷,蒙冤入狱。出狱后,他不再问政事,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
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经常观察大自然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
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自然景观。
黄公望遍游名山大川,却独钟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
黄公望曾经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在79岁时画成《富春山居图》。这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中的杰作,也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春山居图》的前半卷《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藏于我国台湾;仿本《富春山居图·子明卷》藏于我国台湾,《富春山居图·沈周临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总起来看,《富春山居图》的艺术成就极高,堪称我国山水画长卷的“第一神品”。
《富春山居图》不凡之处首先体现在构图布局的章法和技巧上。前山后水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屏风式的排列,而是由近而远的自然消失。
画卷起首是一座高冈,犹如文章的开门见山,继而平坡沙渚、水波不兴。再接层峦叠嶂,江水似乎不见,但是有山涧溪流暗通消息,这一段山景是画卷高潮。
之后一路平缓,寂寥空阔,看去虽平淡,但是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笔法,使简略的景物蕴含连绵不绝之意。结尾处有事一座山岭陡立,与卷首呼应。
整幅作品中,起伏的山形成自然的段落,水势贯穿始终,景物疏密有致,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画中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渔舟小桥,或雄浑苍茫,或推洁飘逸,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都生动地展示了江南的优美风光,可谓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了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在笔法和墨色上,《富春山居图》用笔利落,更简约,更少概念化,因而也就更详尽了表现了山水树石的灵气和神韵。
画中皴笔线条略长,平行交错,乱而有序,条理清晰,线条疏松。笔法既有湿笔披麻皴,另施长短干笔皴擦。用墨或擦或染,浓淡相间,干湿有别。
山水多以干枯的线条描绘,树叶用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在披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浓淡迷蒙的横点,逞足笔力,唯情是求。
更为难得的是,画家在为山水传神的同时,并未脱离山川形质,将客观物象是自然状态表现得恰如其分。整卷作品几经简约,空灵疏秀,墨色清润,挥洒自如,堪称展示山水画笔墨意蕴的佳作。
在氛围和意境上,画家以意使法,用水墨渲染,若明若暗的墨色,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观念,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
以清润的笔墨,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令人产生亲切之感,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富春山居图》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都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
[旁注]
元四大家 在明代中叶被认为是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明末董其昌等认为赵孟頫应有更高的位置,而替换上了倪瓒。因皆在笔墨技法上成就显著,对文人山水画典范的形成作出贡献,而在画史上被称作“元四大家”。
全真教 道教教派。始创于我国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道号重阳子,陕西省咸阳人。自称在甘河镇遇仙,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后去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
筲箕泉 位于浙江省富阳市的庙山坞底,是黄公望生活起居的地方。这里山脊酷似筲箕肚皮,意为反扣的筲箕,一种竹编淘米具。山间有潺流山泉,故称筲箕泉。如今的南楼,就是当年黄公望作画的画舍。
米点 此指米点皴。这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它是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并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米芾的点形阔大,称“大米点”,米友仁画出的点形略小,称为“小米点”。
王蒙(1308年~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湖州,即今浙江省吴兴人。元代画家。作品以繁密见胜,喜用解索、牛毛皴,干湿互用,苔点多焦墨渴笔,顺势而下。“元四大家”之一。存世作品有《青卞隐居图》、《夏日高隐图》、《丹山瀛海图》等。
倪瓒(1301年~1374年),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省无锡人。元代画家、诗人。其画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书法有晋人风度;擅诗文。“元四大家”之一。存世作品有《六君子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吴镇(1280年~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署梅道人。浙江省嘉兴人。元代画家。其画干湿笔互用,尤擅带湿点苔,水墨苍莽,淋漓雄厚。精书法,工诗文。“元四大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渔父图》、《双松平远图》、《洞庭渔隐图》等。
[阅读链接]
为了画好《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纯熟的技法,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落笔从容。
千丘万壑,越出越奇,层峦叠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