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时期——画派宗师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世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传统绘画流派纷呈,明初就产生了戴进的“浙派”和沈周的“吴门”等。明末画坛流派更有特色,以摹古为主的王时敏“娄东派”山水画占据统治地位,以髡残为代表的画僧则标新立异,个性强烈。清朝重建宫廷画院,以西洋传教士郎世宁为代表的宫廷画家,带来了西洋画的凹凸阴暗和透视法。

明清两代的画家们脱离了画科局限,各自归属于自己的画派,在我国近世画史上展现了精彩的画卷。

画坛浙派开山鼻祖戴进

戴进(1388年~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生于明代钱塘,即今浙江省杭州。明代画家。

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戴进的画雄俊高爽,苍郁浑厚,用笔劲挺方硬,在当时影响极大,追随者甚众,人称浙派,成为明代前期画坛主流。戴进为“浙派”开山鼻祖。传世作品有《风雨归舟图》、《春山积翠图》等。

戴进出身画工家庭,少年时当过金银首饰学徒,所造钗朵、人物、花鸟,精巧绝伦。他原想以此手艺传于世,后见销售饰物的熔金者所熔金器都是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遂愤然改习绘画,刻苦用功,画艺大进。

因有画名,他于宣德年间被荐入宫中,明代的宫廷画家分别在武英、仁智等殿供职,戴进在仁智殿做待诏。

戴进画的第一幅画就是《秋江独钓图》,画一红袍人垂钓水边。红色原本是画家最难掌握的颜色,戴进独得古法,不想却为同道所嫉妒。

有一名待诏乘机在明宣宗面前挑剔,说穿红袍钓鱼,有失大体,宣宗点头称是,于是戴进被排挤。他回到杭州后以卖画为生,主要艺术活动和影响是在民间。

戴进早年学画非常刻苦,由于临摹古人作品很多,所以他的传统笔墨功夫很好。他没有被传统所束缚,他的画用笔流畅,逐渐形成自己风格。作为明代著名的画家,他对山水、人物、花鸟都很精通。

戴进的山水画,取法李唐、马远、夏圭等名家,兼用元代人水墨法的传统。大幅山水画尤妙,境界开阔,使人有“凌虚御风,历览八极之兴”。画风上以院体为主,画面有工整与粗放的变化,也有师法宋人的两种面貌,并兼有融合宋元水墨画法为一体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一面。

戴进的人物画主要题材有神仙道释、历史故事、名人隐士、樵夫渔父等,所画神像的威仪,鬼怪的勇猛,衣纹的设色,均驾轻就熟。衣纹画法多用铁线兼水墨法,时而蚕头鼠尾,行笔顿挫有力,有工笔和写意两种面貌。

戴进的花卉、花果,也极具精绝,有工笔设色和水墨写意两种面貌。

早年多用方笔,画风劲秀,工整的较多;至中、晚年时,多用圆劲婉转的笔法处理,笔墨趋于豪放,苍健挺拔。他尤其喜欢画葡萄,配以钩勤竹,蟹瓜草,标新立异。

戴进的绘画在当时影响极大,追随者甚众。据美术史记载,受到戴进画风影响的除了他儿子戴泉、女婿王世祥以外,还有夏芷、夏葵、方钺、仲昂,以后又有吴伟、张路、蒋嵩、汪肇等人。

戴进的画风盛行一时,在宫廷内外特别是江浙地区影响很大,形成独具特色的流派,画史称作“浙派”。而戴进作为“浙派”的创始人,很受人们的重视和赞誉。

戴进传世作品有《风雨归舟图》、《春山积翠图》、《三顾茅庐图》、《葵石峡蝶图》、《金台送别图》、《春游积翠图》、《关山行旅图》、《达摩至惠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图》、《归田祝寿图》、《三鹭图》等。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是《风雨归舟图》和《春山积翠图》。

《风雨归舟图》描绘的是风雨交加中的山川自然景色和行人冒雨归家的情景。

在布局上,画家采用中轴线构图,高山置于画面右边。近景处,树木、山崖、归舟相互依照;中景处,芦苇、枯树、溪桥、村舍、竹林、远山错综而不杂乱;远景处,高山重叠,远山迷蒙,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画中虽然表现的是雨景,但景物自近而远,层次清楚明晰,将雨中急归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近处的岩石和归舟,一静一动,对比鲜明,使构图统一中有了变化,更加突出风雨归舟的主题。

横跨两岸的溪桥使得左轻右重的景物连成一个整体。溪桥上冒雨赶路的农夫,被画家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个显示出匆忙急切的神态。

中景处的芦苇更是突出了风势的狂猛劲厉。该图章法新奇独特而巧妙,笔墨兼工笔带写意,显出豪放洒脱而湿润空的意境,成功表现了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色和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情态。

图中树石用笔刚劲犀利,气势雄壮,以斧劈皴带水墨破刷出的山石,生动地表现出瘦硬多棱角的特征,强烈地显示了山石的质感和立体感,并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出雨中山川的神奇境界和耸拔气象。

近岸树木画家用了夹叶法和点叶法,芦苇和竹林用了撇笔介字点,一笔一画,笔笔到位,刻画出狂风中摇曳的形象。狂风大雨用大笔挥扫,增添了画面的气势,从豪纵的笔势之中,可以看出画家奋笔疾挥的饱满激情。

画家成功运用浅设色,所画斜风骤雨、树枝弯曲、逆舟雨伞,最充分地表现出狂风暴雨的运动感。

画家对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应用自如,雨暴风狂的气象于指腕间飒然而起,充分显示了画家的深湛功力和注重观察自然的可贵精神。

《春山积翠图》是戴进62岁时的作品,很典型地代表了戴进中、晚期画风的演变。此图构图、用笔与李唐、马远等南宋院体水墨画派风格—脉相承,以疏爽之笔出之。

整幅作品用两大块斜向切入,近景以浓郁的松冠为主体;中景山岩以重浓墨点出树林;远景用谈墨稍示山形,施以点苔。近、中、远景物层次自然推出,简洁明快,颇具气势。

此图视觉中心几株苍劲虬松屈曲盘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缓行,一书童抱琴侍随,一前一后行进在高岭小径上。中景和远景的两座山峦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间的茅舍隐隐约约,含蓄有致,与前景的人物相呼应。

此图云气采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隐无笔痕又弥漫流动。烟霭于画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势施以皴笔,虽寥寥数笔,但将山坡质地表现毕至;小景山峦用笔轻快疏爽,虚实相映;山腰虚处薄雾环绕,宛如轻纱遮盖,穿过两山之间,消失在谷底尽头。

峡谷中的茅舍树林深幽隐藏,景致越远越迷蒙。这不仅加强了画面的空间层次感,而且充满了静谧空幽,使整幅画呈现出一种高古清远,悠闲舒适的士大夫的生活情趣。

《春山积翠图》很典型地代表了戴进中、晚期画风的演变。作此画时,戴进这个“浙派”首领,生活已经窘迫不堪,在京城已难以立足。画这种春山积翠、隐士携琴的题材只能抒发不得其志的抑郁之气,表达对自然景色的依恋。

[旁注]

院体 也叫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也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写意 写意画是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与工笔画并称。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

夹叶法 中国画技法名。夹叶以双钩法为之。是以各种树叶的生长结构和形态加以概括出来的表现程式。先以墨线勾出,干后,设植物质色,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则加染矿物质色,宜厚重。

点叶法 中国画技法名。其点法种类都是以各自、形状而命名。如个字点、介字点、垂头点、平头点等。各名目皆从自然真实而得,多用于山水、花鸟画及人物画的补景等。点法虽不同,然随笔所至,于无意中相似者也不少,故不可死守成法。

渲染 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明宣宗(1398年~1435年),名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他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明仁宗时期并称“仁宣之治”。

李唐(1066年~1150年),字晞古,河阳三城,即今河南省孟县人。南宋时期画家。擅长山水、人物。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晚年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兼工人物,自成风格。并以画牛著称。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采薇图》等。

马远(约1140年~约1225年后),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即今山西省永济,侨寓钱塘,即今浙江省杭州。南宋时期画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存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等。

夏圭 字禹玉,临安,即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时期画家。以山水著称。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在山石的皴法上,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等。

[阅读链接]

据传,有一次戴进由钱塘到金陵办事,带了很多行李,自己一个人拿不过来,于是,就临时找了个挑夫挑着。

但由于金陵的大街上车水马龙,走了不久,两人便失散了,戴进找不到挑夫,挑夫也找不到戴进。

于是,戴进凭着记忆,画了一幅挑夫的肖像画,到挑夫集中的地方去问。那些挑夫一看,很快就认出了这幅肖像画中的人是谁,终于帮助戴进找到了那位挑夫,取回了行李。

由于戴进画艺高超,后来他被招进皇宫画院,做一名宫廷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