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风俗画大家张择端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生于北宋琅琊东武,即今山东省诸城。北宋画家。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为大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被后人称为“神品”,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张择端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仅有《清明上河图》保存下来,为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珍品,也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状况,主要是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
图中所绘城郭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个段落。
汴京郊外春光描绘的是: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屋屋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5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在一片柳林中,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虽是感到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直奔汴河畔。
同时,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明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拉开了序幕。
汴河场景描绘的是:汴河两岸稠密的人口,云集的商船,林立的店铺等,展现了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的繁华盛况,可称为画面的高潮片段。
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有一艘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桥上的人,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
城内街市描绘的是:高大的城楼两边,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
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是内容丰富。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
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二是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三是在技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至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至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代得一清二楚。面面俱到,不失其貌其势,令人叹为观止。
它充分发挥了半工笔半写意人物画生动活泼的长处,既有界画工整准确的优点,又有完整统一的特色,是我国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最优秀代表作。
在绘画题材方面,《清明上河图》突破了唐代以来的人物画主要以宗教活动和贵族生活为题材的范围,开始努力表现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场面。而规模之大,场面之宏,人物之多,描写之细腻、逼真、生动,艺术技巧之高超、纯熟,都是古来仅有。
这充分说明,我国以人物为主的风俗画,发展至宋代,已经注意到人物与情境的完善融合,使之水乳交融,开拓出了新的境界。特别是在描写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趣方面,更是冲破了传统题材的局限,这对以后民间年画,如《西湖景》、《姑苏万年桥》、《三十六行》等,也是一种启迪。
《清明上河图》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我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在我国绘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我国风俗画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自豪和珍惜。
白寿彝任顾问的《我国通史》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
全卷所绘人物500余位,牲畜50多只,各种车船20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
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
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
《清明上河图》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旁注]
界画 我国绘画很有特色的一个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故名。起源于晋代,宋、元、明、清各有专工者。现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幅大型界画。
汴京 开封古称东京、汴京,也有大梁、汴梁之称,简称汴,有“十朝古都”、“七朝都会”之称。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最繁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都市。
汴河 也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动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两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
公廨 有集会所,群众聚集所之意。一般用以指官员办公的场所。清代沉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记载:“萧爽楼有四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犯必罚酒五斤。”
太平车 从远古沿袭下来的一种古旧车辆,是我国古代造车工艺趋向成熟的结晶,主要使用在我国平原地区。因其滚动平稳而得名。据相关史料记载,太平车最早出现在宋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有几辆用4匹或两匹健骡拉的太平车。
平头车 宋时载物的车子,有箱无盖,比太平车小。现今用来指车顶造型平滑的车。
篙师 撑船的熟手。唐杜甫《水会渡》诗说:“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鲁迅《我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陈泰记所闻于篙师者,则云宋之为人勇悍狂侠,与他书又正反。”
散点透视法 也称动点透视法。是指从多个角度表现事物特征,或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运用这一方法作文,可以使表现对象更鲜明、生动、丰满,更富立体感。散点透视法还是传统东方绘画的技法之一,中国画、波斯细密画都采用这种方法。
宋徽宗(1082年~1135年),名赵佶,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另外,他在书画上的花押是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据说象征“天下一人”。
年画 我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我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阅读链接]
明朝官员莫怀古藏有《清明上河图》,奸相严嵩想据为己有,就勒令莫怀古把画交上来。
莫怀古舍不得交出画,又怕得罪严嵩,就请人摹画一张给严嵩送去。谁知此事被严嵩手下识破,严嵩便以莫怀古“通倭”罪名投入监狱。
幸好莫家有一位家人长相与莫怀古相像,愿意做替身。莫怀古便带着《清明上河图》逃生,使之得以保全下来。这个传说于清代戏剧家李玉编成剧本,到处演出。
故事虽属传说,但也说明《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视为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