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生共意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运用体态语进行沟通,是人人都具备的本能,几个月的婴儿就具有了发现表情线索,并对其做出较恰当的反应的能力。有人曾对6 个月的婴儿做过实验,发现当成人对他微笑、对他表示接纳时,他便会显示微笑的接纳反应。而当成人对其表示气愤、显示拒绝的表情时,他们也会显出不愉快、拒绝或恐怖的表情。可以说,会说话之前的婴儿主要就是靠读懂成人的表情、眼神等体态语来与成人进行交流的。而且当人因某种原因丧失正常语言识别能力时,如聋哑人或失语症患者,不可能运用口头语言进行沟通,却仍可以借助于体态语与别人保持通畅的信息交流。如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自小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她的老师沙利文只通过触摸的方式教会了她说话,使她终于能够通过盲目读写并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体态语只有通过学习、训练才能有效地掌握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体态交流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应当遵循师生共意性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体态语言必须是师生双方都能领会、接受、掌握并运用的,必须是符合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教师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也可以有自己的“特殊规定”,但这要在不违背上述原则要求的范围内使用。为此,教师应当做到:

(一)举止大方、动作规范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偶象,其一举一动都处在学生的监督模仿之中;与此同时,教师又是学生意识的信息发射中心,其一言一行又无不包孕和传达一定的信息(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的,可能是正向、积极的,也可能是负向、消极的,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干扰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举手投足、颦笑、动静不仅要具有德育上的示范涵义,也要具有传带教学信息的功能。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举止自然端庄、文雅大方、合理适度。不可矫揉造作、故作深沉、卖弄潇洒,不可琐碎零乱、僵硬呆板、畏畏缩缩、动作拘谨,不可随意夸张、左摇右晃、搔首耸肩、洋腔怪调,以免让学生产生对其体态信息的歧义理解和过分注意,对教学产生干扰和破坏作用。

(二)掌握规范练达、易于学生理解的体态交流技巧

教师的体态语作为口头语言的辅助手段,应该将两者协调统一。如果教师一边说“是”,一边却摇头摆手、目光迟疑、吞吞吐吐,学生就会莫名其妙,不置可否。如果教师嘴上讲“同学们,请大家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讨论, 畅所欲言”,教师自己却板着脸,皱着眉,双手背后,神情严肃,学生又怎

能民主起来?为此,教师应注意掌握规范熟练的体态语,学会体态交流的技巧。

教师常用的规范的体态行为及其含义如下:

①微笑、肯定地点头——赞赏学生;

②把评论写在黑板上,举起学生的作业本——介绍学生的观点;

③与学生建立视线接触——对学生的行为表示兴趣;

④用手指某样东西,向学生指出答案——指导学生;

⑤皱眉、凝视、否定地摇头,从不适当的行为旁边走开,或不去看它—

—显示权威;

⑥走向某人某物,把头向前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某重点。

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熟练掌握和运用的。但体态语又是极其复杂的,仅人的面部就能做出大约 25 万种不同的表情,仅眉毛就有 40 种不同的位置。敦煌壁画中的人物,从身姿、手势至服饰,看上去似乎千篇一律, 但仔细观察,则发现是千姿百态的。由此可见,教师对体态语驾轻就熟地掌握运用并非易事。教师在运用体态语传递信息时应当做到:所用体态语必须符合本民族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不同种族甚至语言不通的人之间,借助体态语言符号,进行交流的沟通相当有效。但同一体态行为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往往又具有不同的意义。如点头,中国人表示同意,而尼泊尔人则表示不同意;中国人跺脚表示愤怒,德国人则用来表示称赞;伸小指对中国人来说表示轻蔑、低下、最小,日本人则用来表示情人;鼓掌多用来表示赞成、助威、叫好,但有时也表示反对、讽刺,如鼓倒掌。人际间的非言语交流可以发生在任何文化背景下的人之间。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体态语进行交流时,应当尊重和遵循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防止由此而造成师生间的沟通障碍。

(三)所有体态语必须符合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

教师将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拉到身旁,摸摸头,整整衣扣,甚至像一个儿童电视剧片名说的那样《老师,亲亲我》,会给小朋友以慈祥的母爱,但这要是发生在初中或高中年级以上不同性别的师生间,结果是不难想象的。因此,无论是目光、表情还是手势、服饰、师生空间距离、触摸等体态语都应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性别特点。

(四)所用体态语要能够便于学生接受和领会

所用体态语的个人风格、习惯动作和“特殊规定”,必须在遵循上述要求的同时能够便于学生接受和领会。优秀教师上课,举止、目光、手势无不快捷而恰当地传达着丰富的教学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举止形成自己的一些个人风格、习惯动作以及“特殊规定”,是允许的、可行的,如教师双手抬起、手心向下摆动,表示要求学生静下来;用教鞭绕一个弧线后指在黑板生字左侧,学生立即可领会教师要求齐读生字三遍并组词。但这一切都要在一定时间内经过一个训练、养成的过程,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配合默契、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