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目光交流技巧

一、眼睛变化与心理活动

(一)眼睛变化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理变化

目光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人的注视方向。其实,目光是心灵的窗口,或者说是心灵的外在形态。眼神在一送、一收、一顾、一盼、一蹙、一颦,都有意义。如常说的“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等。一个人通过这个窗口袒露自己,又让他人通过这个窗口认识自己。正如爱默生所说的:“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就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心灵世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写过 85 种不同的眼神,不同的眼神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关于眼神与心态的关系,我国古代的孟子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胸中正,则眸子明(眼珠明亮)焉;胸中不正,则眸子暗(目光暗淡)焉。”(《孟子·离娄上》)他又说:“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隐藏哉!”魏晋时代的文人阮籍能熟练地运用眼睛表达情感,史书上记载: “(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立;见志同道合之士,则以青眼见。”鲁迅说:“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动。“这也是借眼睛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意大利著名演员索菲亚·罗兰谈自己的拍片体会时说:“眼睛的美,不仅在于它长得圆大,更在于它能传达女人内心的情感。我的眼睛是准确反映我灵魂的一面镜子。”电影中常见这样的镜头:审讯者为了弄清被审讯者是否在说谎,常命令他:“抬起头来,看我的眼睛!”被审讯者的眼神暗淡无光彩,则说明他心中有鬼;如果对审讯者说了谎,他的眼神会游移不定,从而露出破绽。

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争辩时,一个人是否直视对方,表明这个人是否自信并具有说服他人的心理特点。自信而又力求说服对方的人通常都是目光逼人。在协作情况下,亲切和欲望强烈的人多把目光投向对方。如人们不想与对方交流或自感不适应周围环境时,常有意避开他人的目光,将自己的视线收回来。避开视线锋芒的人,要么他有较强的自卑感,要么他根本不想与别人交流。

有一位心理学家在《推销员如何了解顾客的心理》一文中说:“假如顾客的眼睛向下看、脸朝向一边,表示你被拒绝;假如他的嘴唇放松,笑容自然,下颚向前,则可能会考虑你的建议;假如他对你的眼睛注视几秒钟,嘴角以至鼻翼部位都显出微笑,笑得很轻松,而且很热情,这项买卖就做成了。”此外,瞳孔的大小也反映出心理活动的不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

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从进化、适应和生存的意义上分析了人类情绪与瞳孔变化的相互关系。1960 年,赫斯等人对此又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首先用猫作为实验品,通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当猫受到食物和熟悉的玩物刺激时,它的瞳孔就会扩大。1960~1964 年,赫斯等人对人类瞳孔的变化与人类的思想情绪的相互关系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 某些令人厌恶的刺激会引起人的瞳孔的收缩;而某些令人喜悦的刺激能引起瞳孔的扩大。经过进一步实验和观察,专家们一致认为,瞳孔的变化如实地反映了大脑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瞳孔是兴趣、

偏爱、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活动的高度灵敏的显像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