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孝悌仁爱实践
先秦时期的仁爱孝悌思想,经过孔子的阐发,以及季札、郯子等人的亲身实践,至战国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经过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的实践努力,使其具有了新的内含,从而对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构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战国时期的邹国人。邹国位于现在的山东。孟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雄辩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据说他曾经受业于孔门弟子。在儒学分化中,孟子代表了孔门正统学术思想,以至于被称为“孔孟学派”。
孟子在实践活动中,多次和弟子们阐述孝悌思想。在一个秋雨连绵的夜晚,孟子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孝悌和修养的关系问题。
爱提问题的公孙丑首先提问:“先生,您为什么那么重视孝悌呢?”
孟子解答:“因为要实行尧舜的仁政,必须立足于孝悌。”
公孙丑接着问:“那么,什么是孝悌呢?”
孟子解释说:“孝顺父母为孝,尊敬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只要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兄长,天下就可以太平。”
孟子谴责不孝顺父母的人,他认为不孝有五项内容。公孙丑问他有哪五项内容时,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生活,二不孝;好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管父母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受耻辱,四不孝;逞勇敢,好斗殴,危及父母,五不孝。”
孟子除了重视孝悌之道,还发展了孔子的仁爱观。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爱,把爱推广到全社会,让社会公民都施行仁爱。他的这种仁爱观体现了一种博爱精神,说明孟子具有的宽广情怀,以及营造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孟子又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人们看到小孩溺水就会生恻隐之心,实施救援,这种恻隐之心是隐藏于我们内心,它是仁义的源头,人的仁义之心都发源于此。人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像水必然由高处向低处流一样。只要不受外界的影响,人性就不会变恶。”
梁惠王听了孟子的一番宏论,深有感触地说:“孟老夫子的话,确是闻所未闻。”但梁惠王还是觉得自己是爱护百姓的,就说道,“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丢盔弃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50步,却去嘲笑跑了100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
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
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50步同样道理。”
梁惠王这时终于明白,自己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虽然程度上轻一些,但本质是相同的。
梁惠王自诩“尽心”,而在孟子看来,他所采用的措施,只是“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50步与100步之比。孟子认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是实行“仁政”,提出不要用战争或劳役使人民耽误农时,不要乱捕鱼鳖,不要砍伐林木,让人民休养生息,有较安定的生活,这样才是“王道”的开端。
其实,孟子的仁爱是一种由远及近的爱,也就是说是在对自己家人的爱之上在推广到全社会的爱。你对别人施于仁爱,别人也就自然对你施与仁爱,你在施与仁爱的同时,将来也将会得到别人的回报。
《孟子》里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孟子》里还说:“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是说,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仅仅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孟子要求对人生始终贯彻这样一种严格的生活准则: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哪怕是一丁点也不能给予别人;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哪怕是一丁点也不能取于别人。而对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利益,孟子认为自己去获取多少或给予别人多少都不过分。
孟子的孝悌与仁爱思想,是先秦古典文明孕育的绚丽结果。它同先秦、秦汉、秦汉时期以后其他思想学派的人文精神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赖以建构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旁注]
公孙丑 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子的弟子,曾与万章等著《孟子》一书。著名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即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记录于《公孙丑章句·下》。这些名言至今沿用,可见公孙丑是很有学问的人。
博爱 本义是广泛地爱一切人。儒家提倡的仁爱,有别于墨家的兼爱,有别于西方的博爱。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讲求忠恕之道。儒家更看重于恕道。自己不希望做的,就不要强加在别人头上,这种仁爱显得更有力量。
梁惠王 (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魏国第三代国君。梁惠王即位时,在见孟子前后,曾用惠施为相,进行改革。惠施根据“去尊”的思想,主张限制奴隶制残余较重的“巨室”、“大族”,制订新法。因此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
《孟子》 是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阅读链接]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就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不愿让孩子这样,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商人做生意,孟母觉得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又搬家到了学校附近。在这里,孟子学会了很多礼仪,孟母这才放下心来。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后来人们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和事,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