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光大——亲情天下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儒家思想进一步得到强化,涌现了很多孝悌卓行。杜环的古道热肠、少年谢定住凭借强烈的孝心打虎救母、陈世恩情关手足感化弟弟、沈云英亦孝亦忠能两全,以及方观承将的仁爱之心,表明儒家孝悌传统得到了继续保持。
事实上,明清两代朝廷对上述孝悌行为的旌奖及劝忠勉孝,一方面反映了官方“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实践,另一方面,也促使入关后的少数民族逐步完成汉化,最后融入到中原汉文化之中。
杜环古道侠肠代人养母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无论是出于农民阶级朴素的亲亲情感,还是出于永保万世一统大明江山的政治需要,他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儒家“孝悌之道”作为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家族和谐的道德力量。
开国帝王强调“孝悌之道”,有皇帝号召于上,就必有臣工响应于下。于是,在明代初期官吏中涌现了像杜环这样代人养母的古道热肠之人。
那是杜环在任太常丞时,有一天,他正在家中陪着客人,突然有一个年纪很大,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来到家中。杜环看老人家这个样子,非常惊讶。一打听,老太太便把遭遇哭着告诉他。杜环听着也流下了眼泪。
原来,杜环的父亲杜一元有位朋友常允恭,是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去世后家境衰败。常允恭的母亲张氏年纪已经60多岁了,在九江城下伤心地痛哭,哀叹自己无人奉养。
三九寒冬,朔风凛冽,雪寒透骨。孤苦伶仃的张氏常常拖着病体来到井边打水,她吃力地摇着辘轳,没有力气去提水桶,辘轳反转,将水桶栽到井里。有好几次摔倒在井台旁,但又艰难地爬起来。
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张氏年老,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是你儿子允恭的朋友,你应该前去投奔,他念及与你儿子旧存的交情,一定会照管你的。”
张氏遵从这个人的指点,坐船到了谭敬先处。可是谭敬先婉言谢绝不肯容纳。
张氏处境非常窘迫,想到儿子曾在金陵做过官,亲戚好友或许还有存在的,也许能有点希望。可是到了金陵,她一个也没有访到。
张氏以前听儿子说杜一元是朋友,就又打听杜家在什么地方。知道情况的人告诉说:“杜一元已经去世很久了,只有他的儿子杜环还在。”并告诉杜家位于鹭州坊间,门口有两棵枯树可以辨认。
张氏穿着破旧衣服,走投无路,只好投奔杜环家。杜环面对白发苍苍的常大娘,大动恻隐之情。他双手扶着老人坐下,对老人行了晚辈之礼,又呼唤妻子和孩子来行礼。杜环的妻子马氏换下常母的湿衣服,又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常母穿。然后,捧着热粥让常母吃,抱来厚被子铺在床上,让常母歇息。
常母问起平素较为亲近的、情谊深厚的老朋友。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存在的了。常母又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的下落,可杜环也不知常伯章的确切消息。常母唉声叹气,非常失望。
杜环只好婉转地对常母说:“天正下雨等雨停了,我替您老人家打听一下他们的近况。”
杜环为了打消老人的顾虑,又安慰老人说:“假若没有人侍奉您,我家即使再贫穷,也能奉养起您老人家。况且我父亲和常老伯亲如兄弟,现在您老人家贫困窘迫,不到别人家去,投奔到我家来,这也是两位老人在天之灵把您老人家引导来的啊,希望您老人家就别见外了。”
当时正值战后,年成不好,一般人家亲生骨肉都难以保全。杜环的妻子发愁地告诉丈夫说:“夫君,我知道你是好心人,可是咱们家也不富裕,添人进口,日子不更拮据了吗?”
杜环告诉妻子会有办法的。杜环妻子也是热心肠的人,见夫君很有信心,眉头舒展开来。
常母见杜家也不富足,雨停后坚持要再找找其他朋友。杜环只好派一个女佣跟着同行。常母找到了天黑,再找不到熟人,只好返回杜家,住了下来。
杜环的妻子从箱底翻出当初陪嫁的布料,比量着常母旧衣服尺寸,给常母缝制了新的衣服和被褥。常母感激地对杜环妻子说:“这真是大娘修来的福分那,真要多亏你们两口子呀!这辈子,真是无法报答你们了!”说着,掩面哭泣。
杜环妻子赶紧说:“大娘,您别哭。谁没个为难的时候呀,您就放心地在这里住吧!”
杜环一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地侍奉她。杜环儿子一口一个“奶奶”地叫着,围绕在她的身旁。常母由于以前处境艰难,个性变得很急躁,只要稍稍不顺她的心意,往往就发怒骂人。杜环私底下告诫家里人,尽量顺从常母,不可以因为她贫穷困顿,就对她轻视、傲慢,和她计较。
常母患老年疾病,杜环亲自替她煎烹药材,还一匙一匙地喂她喝。因为常母的缘故,杜环家人都不敢大声说话。
就这样过了10年,杜环做了太常寺的赞礼郎,奉皇帝的诏令到会稽举行祭祀。在返回时路过嘉兴,正遇到常母的小儿子常伯章。杜环告诉他说:“你的母亲在我家,日夜想念你都想病了,你要早点去见她!”
常伯章不以为然,只说:“我也知道这情况,只是因道远没能去罢了。”
杜环回到家,又过半年多,常伯章才来。这一天,正是杜环的生日。常母看到自己的小儿子,放声大哭。杜环家里的人要制止她,说这不吉利。
杜环说:“这是人之常情,有什么不吉利的?”
过些日子,常伯章看到母亲年老,不能远走,竟然谎称办其他事情辞别而去,再也没有回来看望老母。杜环侍奉常母更加慎重小心。然而,常母越来越思念小儿子常伯章竟是一病不起,情况越来越严重,眼看着风烛残年,已是油尽灯枯,郎中也回天乏术了。
临终之时,常母颤抖着双手,指着杜环说:“我拖累你了,拖累你了!你比我的亲儿子还要亲!愿你的子孙都像你这样忠厚善良啊!”
常母去世时,杜环披麻戴孝,完全按照杜家祖母的礼仪办事,替她准备了棺木,举行了入殓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块地给她安葬,家里摆放了老人的灵位。每年清明扫墓、祭祀,从不间断。
杜环悉心照料常母10多年,直至养老送终。大家都称赞他的孝行,称之为“高义之士”。杜环是仁爱的典型,在朋友亡故后,能够奉养他的亲人,这个“高义之士”的称号,实在名副其实。
[旁注]
太常丞 太常是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的官员。汉代时位列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魏晋至明清时期,历代太常职掌基本与汉代相同。太常丞就是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主事 古代官名,属于封建品级制度中较小的底层办事官吏。明代为各部司官中最低的一级,官阶正六品。清代沿袭,进士分到各部,先补主事,递升员外郎、郎中。内务府、理藩院等官署也有主事,主要负责一些日常公文的处理与消息的上传下达。
坊间 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街市上的、街头巷尾的、非官方的街巷和街坊等。比如:坊市,即街市;坊郭,即城郭市街;坊肆,即商店;坊店,即店铺;坊贾,即书商;坊子,即烟花之所等。
赞礼郎 古代文官官职名,在清代之位阶为正九品。礼郎职能通常负责宗教祭祀,为配置于太常寺之基层官员编制,其上有读祝官及主事等主管官。清代亡后该官职废除。
[阅读链接]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诚如斯言,杜环宅心仁厚,注重仁爱孝心,对古今世道人心确有警示作用。
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做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实践他们的诺言,背弃离开对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杜环的义举实属难能可贵。